不久前,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羅布林第一中學的校園內,舉行了一場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同課異構活動暨“學思辯達”課改成果推廣報告會。
活動現場,“組團式”幫扶團隊以“師傅攜徒弟”的形式,共同展示了生動的課堂教學案例,通過現場教學示范,老師們針對同一課程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展示鮮明的教學風格,共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這只是甘孜縣推動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和共享的一個切片,近年來,甘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依托東西部協作與省內對口支援,來自浙江和四川的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團隊(以下簡稱“幫扶隊”)到甘孜縣開展教育幫扶,共同推動甘孜縣教育高質量發展。
多措并舉
創新幫扶形式增強內生動力
“2024年3月,我來到羅布林第一中學,調研時發現了學校管理方面的一些短板。”幫扶隊隊員、原臺州市第一中學副校長、現任甘孜縣羅布林第一中學校長徐立海說,“針對學校實際,為了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師資隊伍,幫扶隊與當地老師一起探討,啟動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包括管理優化、課程改革、課堂轉型、教師培養等,從各方面優化管理工作,提升管理質量。”
在具體措施上,幫扶隊啟動年級段扁平化管理改革,制定《甘孜縣羅布林第一中學年級段管理制度》,優化年級段的管理結構,提高管理效率。同時,推動“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優化學生學習體驗,增設第八節為課后延時服務時段,并開設體育活動課、社團活動課等多元化課程。
為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師資隊伍,幫扶隊大力推動本土教師能力發展。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我們以學生為中心,深度剖析學生學業情況,鎖定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促使教師深入洞察每個學生的特點與需求,激發他們創新設計個性化教學內容與方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該校教科室主任劉友芬說。
“借助‘組團式’幫扶力量,我們實施了新質課堂培訓、學術研討、師徒幫扶展示、同課異構活動及青年教師競技課堂等一系列活動。”羅布林第一中學黨支部書記托滿孝說,這些活動充分展示了“學思辯達”課堂模式在激發學生思維活力、提升教學效果方面的成效,為教師搭建了一個交流互鑒的平臺,顯著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
攜手并進
打造“帶不走”的師資隊伍
5月26日,由甘孜縣教育和體育局主辦,羅布林第一中學承辦的教育“組團式”幫扶學習沙龍活動在甘孜縣康北閱覽中心舉行。
活動現場,來自浙江省臺州市、成都市龍泉驛區的幫扶教師與甘孜縣各城區中小學骨干教師齊聚一堂,幫扶教師們不僅分享了各自的教學經驗,還與甘孜縣骨干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共同探討如何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引入到教學實踐中。
“為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并持續發揮輻射引領作用,今年學校精心策劃并成功舉辦了一系列教育幫扶活動。”徐立海表示,這些活動致力于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與提升,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傳好教育幫扶‘接力棒’,保障幫扶出實效、保長效,幫扶隊要與全校師生攜手并進,實現師生成長和學校發展的‘雙贏’。”甘孜縣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澤擁說道。
從“組團式”到“組合式”,打造高質量教育人才“強磁場”。
“得益于幫扶隊的師徒結對模式,我在師傅的幫助下,逐漸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顯著提升了學習積極性。”該校教師賀清輕說。在工作中,她經常向師傅取經,不斷汲取教學智慧,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技巧。
“這種師徒間的緊密合作,不僅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也為學校教育質量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幫扶隊隊員、龍泉驛區教師、現任甘孜縣羅布林一中高二年級段段長程玲說。
“以‘組團式’教育幫扶為契機,通過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幫扶教師憑借豐富經驗,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本土青年教師成長,教學技能迅速提升。同時,通過每周固定時間集體備課,幫扶教師與本土教師共同商討,明確教學目標、方法,統一教學進度,確保教學質量。”該校負責教育教學的副校長徐加彬說。
此外,為了提高當地教師的業務水平,學校每周五開展常態化教學展示活動,教師們輪流展示教學風采,通過觀摩與交流,相互學習,促進教學水平進一步提升。通過師徒同課異構活動,共同參與選題,設計個性化教學方案,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品質,還促進教師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推動專業化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