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縣有藏族、傈僳族、納西族、回族等13個世居民族,歷史上是滇藏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多宗教并存、多民族文化交融,體現了東西文化薈萃和南北文化交融的特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族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風情和文學藝術,造就了豐富的非遺文化。
近年來,德欽縣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國家、省級有關法律法規,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圍繞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工作目標,進一步明晰國家級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方向和路徑,完善體系建設,強化保護措施,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以人為本、活態傳承的原則,穩步推動國家級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社會廣泛參與、人人保護傳承的生動局面,一朵朵煥發旺盛生命力的“非遺之花”在雪域高原綻放。
推動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德欽縣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申報為基礎,全面做好普查登記,堅持以活態傳承為根本,通過組織申報,逐年完善名錄體系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非遺保護實踐在德欽形成,持續推動全縣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以培訓提高為抓手,培優訓強非遺骨干隊伍。該縣抓住傳承人的核心地位,多措并舉開展非遺項目傳承培訓活動,活動累計達30余場,培訓參與人數超過3000人。同時,創新傳承人管理辦法,明確傳承人責任和義務,完善傳承人申報認定體系,以傳承人為核心,以項目保護單位、鄉鎮文化站、行業協會為依托,建設非遺保護傳承骨干隊伍。采取以會代訓和田野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安排非遺傳承人參加非遺法規知識和項目傳承技能培訓及實踐活動;組織全縣非遺業務骨干開展田野調查、申報工作等專業技術能力培訓,通過培訓實踐,全縣非遺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得到了全面提升。
以宣傳展示為載體,激發非遺傳承活力。該縣積極創新非遺傳承保護方式,動員、引導民間組織和社會力量廣泛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提高非遺的可見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每年組織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弦子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里神山祭祀活動、奔子欄鍋莊文化藝術節、梅里雪山“弦子之星”選拔賽、“格薩爾”射箭節、弦子擂臺賽等極具地方影響力的品牌性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充分利用春節、西當村“舒古尼蘇”節、江坡村“桃園論箭”節等民族節慶習俗,開展非遺項目宣傳展示活動,促進文化交流、民族團結和社會發展。該縣還積極推送優秀節目參加國家、省、州組織的非遺展演展示活動,成果斐然。積極利用《風情中國》《原生中國》《秘境梅里》《聲動云南——迪慶音樂篇章》等大型影像紀錄片在德欽踩點拍攝契機,推介德欽特色非遺項目,展現德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非遺保護成果。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到全縣各鄉鎮和中小學大力宣傳非遺保護知識,近兩年來,共發放活動宣傳冊5000多冊,懸掛橫幅標語60多條,舉辦非遺項目展覽展示活動10余次,營造了全社會廣泛關注并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良好氛圍。
以搶救記錄為手段,強化非遺傳承保護措施。該縣認真擬定方案,明確目標任務,每年深入村組開展非遺項目搶救性記錄工作,用現代技術手段全面、真實、系統記錄傳承人掌握的核心知識和精湛技藝,為后人研究利用非遺留下珍貴資料。完成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徐桂蓮資料搶救性記錄工程,記錄鍋莊歌曲111首、鍋莊舞步21個、口述史文字整理6000多字、歌詞藏文翻譯55首,完善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資料檔案。完成了藏族鍋莊舞開場儀式、藏族酒歌、藏族“當諧”、藏族禮俗歌“勒”、藏族茶歌、斯農熱巴舞、“格薩爾”等非遺項目搶救性記錄工作,收集圖片1000余張、視頻300多條。
以理論研究為支撐,加大非遺傳承傳播力度。該縣組織高校師生和專家學者開展了茨中村非遺與旅游資源、藏族傳統射箭習俗、藏族木碗制作技藝、彩砂壇城繪制技藝、傈僳族“納么黑吉”、藏族民居建筑、藏族禮俗歌“勒”、藏族造紙技藝、阿墩子記憶等項目的專題調研工作,撰寫調研報告近20篇,整理文字30多萬字,編輯出版了《德欽鍋莊歌詞集》《德欽弦子歌曲集》《覓籍與尋憶:關于德欽的“格薩爾”》《梅里神山祭祀》《奔子欄鍋莊選集》《首屆奔子欄鍋莊文化藝術節合集》等書籍,有序推進《阿墩子記憶》《雪域酒歌錄》等重點項目出版工作。該縣組織舉辦了《英雄格薩爾》云南研討會、第十屆康巴藝術節系列活動暨首屆德欽弦子論壇、第二屆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弦子節弦子文化專家研討會、首屆藏族鍋莊文化高峰論壇、藏族傳統酒歌專題研討會、德欽縣2023年新型文旅產業發展研討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里神山祭祀活動暨高端論壇、第九屆弦子藝術節暨卡瓦格博弦子高峰論壇等,多措并舉推進非遺理論研究,從學術研究入手,助推德欽文旅融合發展。
以傳承發展為目標,播撒小小非遺種子。該縣非遺部門與教育部門建立協作機制,共同推進非遺普及教育工作。2013年起,通過在各中小學成立課外興趣小組的形式,安排非遺傳承人進校園培訓授課,先后開展了藏族弦子、斯農熱巴舞、奔子欄鍋莊舞、藏族唐卡、“篩巴學勒”等非遺項目進校園培訓傳承活動,同時把斯農熱巴舞和奔子欄鍋莊舞融入校園課間操活動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多元素融合發展讓非遺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德欽縣通過將非遺與文化、旅游、設計、商業相結合,為非遺注入新的生命力,讓非遺煥發出新活力。
生活中的弦子:探索非遺保護傳承的德欽樣板
生活中的弦子活動是由德欽縣非遺中心倡導發起,由民間弦子藝人、弦子愛好者、群眾自發組織參與的街頭弦子文化交流及展演展示活動。自2018年啟動以來,已成為德欽縣最受歡迎、常規性的群眾文化娛樂活動,舉辦6年來,累計參與人數達2萬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打造了非遺保護傳承的德欽樣板。
梅里神山祭祀:探索“非遺+旅游+體驗”新模式
梅里神山祭祀是德欽縣各族人民傳承久遠的民間習俗,人們通過祭山活動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敬重,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內涵,祈求平安和諧、豐收吉祥的美好愿望。2014年11月,梅里神山祭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8年5月,斯那品初被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德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梅里神山祭祀保護單位資格;2021年11月,德欽縣出版了《梅里神山祭祀》保護成果宣傳畫冊。近幾年來,德欽縣每年都將梅里神山祭祀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重要活動內容,結合非遺宣傳、旅游推介工作,將每年5月30日舉辦的梅里神山祭祀活動辦成了德欽縣最具特色的節慶活動,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體驗,進一步推動了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業融合發展。
“格薩爾”射箭節:為重拾弓箭找到最佳切入點
射箭是德欽縣群眾傳承了千百年的一項傳統運動,當地群眾通過舉辦射箭活動,表達對“格薩爾”的敬意和對弓箭的尊崇,同時也是民眾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一種特殊方式。
“格薩爾杯”射箭比賽、“格薩爾”射箭節等活動的開展,給廣大射箭愛好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競技平臺。如今,德欽縣不僅有大型的射箭節和射箭比賽,各鄉鎮也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品牌賽事,每年舉辦的江坡村“桃源論箭”節、紅坡村“登巴金安”等活動吸引著各地射箭愛好者以箭會友、同臺競技,為德欽縣非遺保護傳承營造了良好氛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