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德欽縣夯實基礎,創新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日益完善,制度健全,保護觀念深入人心,保護水平不斷提升。
健全工作機構,充實非遺人才隊伍,完善保護機制。2015年,德欽縣非遺中心成立之初,人員編制僅為2人,承擔著繁重的非遺保護傳承和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兩大工作任務。2019年,德欽縣組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德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規范了德欽縣非遺申報認定工作體系。2023年,非遺中心人員編制增加到5名,保障了非遺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
注重人才培訓,持續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水平。2023年3月至9月,德欽縣文化和旅游局安排非遺中心職工和鄉鎮業務骨干參加省內外專業技術培訓和文化交流活動10次。多次組織金沙江片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瀾滄江片區一對一入戶宣講培訓活動。通過培訓實踐,全縣非遺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注重檔案建設,不斷推進申報工作,健全名錄體系。通過開展全國第一次文化普查、全州第二次非遺普查以及全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資料補充調查記錄工作后,基本摸清了全縣非遺資源底數,建立起基礎性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經過認真確認和積極申報,建成了國家、省、州、縣四級保護名錄體系。2023年初,德欽縣申報的6個項目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五批省級保護名錄,13名傳承人被認定為第六批州級保護名錄。2023年10月20日,德欽縣非遺中心聯合鄉鎮文化站完成了省級第七批傳承人申報工作,全縣共申報12名傳承人,占全州總數的43%,目前正進入省級評審環節。
借助“外智”、用好“外腦”,開展好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近年來,德欽縣非遺中心通過與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云南藝術學院等專業院校合作,先后開展了茨中村非遺與旅游資源、傈僳族“納么黑吉”等10多個非遺項目的專題調研工作。2023年,德欽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和云南大學合作,成功舉辦了首次梅里高端論壇;組織舉辦了梅里雪山第九屆弦子藝術節暨卡瓦格博弦子高峰論壇;出版了獨具德欽特色和極具傳承價值的書籍《覓籍與尋憶:關于德欽的“格薩爾”》。同時,在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確定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際,德欽縣完成了《德欽縣建設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紀實》資料匯編工作,總結回顧了近10多年來德欽縣在助推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中的經驗做法和成效,為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經驗的形成貢獻了德欽力量。此外,德欽縣還加緊推進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展示項目《雪域酒歌錄》和“十四五”期間重點出版項目《阿墩子記憶》的出版工作。
加強宣傳展示,推動德欽文旅深度融合。積極動員和引導民間組織和社會力量廣泛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提高非遺的可見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及其他重要節慶活動,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全方位展示和弘揚了德欽非遺。德欽縣非遺中心積極推送優秀節目和非遺項目參加省、州、縣組織的展演展示活動,均獲得了獎項,這對于向外宣傳推介德欽非遺、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有著積極深遠的影響。德欽縣非遺中心還通過德欽非遺微信公眾號推送德欽弦子教學資料,推動形成以卡瓦格博為中心的弦子文化傳承圈。此外,德欽縣還充分利用《遠方的家》《云南非遺》等大型影像紀錄片在德欽踩點拍攝契機,積極推介德欽非遺項目,展現德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非遺保護成果,讓更多人了解德欽非遺,并加入保護傳承非遺的隊伍中來,同時吸引更多人到德欽體驗非遺文化、購買非遺產品,達到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目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