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7月19日,帶著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叮嚀囑托,西藏職業技術學院90名學生前往河北等地企業開展為期6個月的頂崗實習。
這并非西藏籍大學生首次“組團式”赴區外頂崗實習和就業,隨著市場就業已成為西藏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主渠道,加之一系列優惠政策的落地實施,越來越多大學生走出高原、走得更遠,選擇區外就業。《西藏和平解放與繁榮發展》白皮書顯示,每年約有10%以上的西藏籍大學生選擇區外就業。
圖為西藏職業技術學院2020屆首批區外就業畢業生出征儀式上,即將啟程的同學們和老師合影
西藏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采守寬介紹,學校自2017年實施“蒲公英”工程,推動區外就業。“截至目前,學校2021屆畢業生就業率已達到90%以上,超去年同期水平。其中,區外就業171人,占已就業畢業生人數的11.18%。”
成績如此亮眼,得益于學校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的“三皮精神”,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校際合作等培養模式。“學校還采取了校內實訓、出征歡送、路途護送、中期看望、校企專人聯合指導等方式,確保解決畢業生在區外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西藏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索旺說。
“剛開始推這項工作,很難。” 西藏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院長程曉盈說,2018年他好不容易聯系了一家江蘇涉農企業,爭取了8個頂崗實習崗位。
“滿心以為會有很多同學報名,結果一個人都沒有,只能一個班一個班做動員工作。”那年5月,作為學校動科院院長的程曉盈帶著8名學生前往這家江蘇企業開展頂崗實習。
9個月里,從剛開始環境、飲食、工作等各方面的不適應到適應,從不會操作、心里恐懼到自信滿滿,學生們明顯的變化,讓程曉盈十分欣喜。
有了經驗,2019年,學校再開展區外頂崗實習時,便有學生主動報名了。2019年11月,合作企業急需人員,許多學生都想報名爭取難得的機會。“由于崗位有限,沒選上的學生在辦公室哭。”程曉盈說,這次他看到了學生們想要走出高原的強烈愿望。
圖為次仁羅布在河北一企業工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0年4月12日,學校42名應屆畢業生啟程赴區外3家企業就業,次仁羅布也跟大家一起,前往河北一家企業工作。
“我在這家企業已經工作了一年多,住宿各方面環境特別好,待遇也很好。”次仁羅布說,家里人一開始以為在養豬場工作環境肯定不好,跟他們視頻看了工作環境,再加上待遇不錯,也就同意他繼續在這家企業工作了。
“現在還是經驗不夠。從學校出來,以為養殖方面是自己的專業,應該都能做,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些困難,還是要繼續跟老同事請教。”穿上工作服,次仁羅布忙碌在工作車間;休息時,他喜歡和同事們一起打打臺球、唱唱歌。偶爾,他也會想念相距千里的家鄉,想著假期回拉薩,第一件事就是去藏餐館喝甜茶、吃藏面。
和平解放以來,西藏逐步建立起涵蓋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當山不再高、路不再遠,當“地球第三極”從令人向往的遠方變成觸手可及的抵達,次仁羅布返回家鄉山南市曲松縣堆隨鄉的路也更加便捷。
享受到西藏自治區各項事業加快發展和優惠政策的,還有林芝市察隅縣的僜人保數芬。
“我特別想走出高原去看看大海,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今年4月,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進藏招聘,西藏職業技術學院農業科學技術學院學生保數芬對大海的向往打動了面試官。她去到了夢寐以求的海邊廣東珠海,進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工作。
“現在我們還在培訓期,雖然還沒能完全適應新的環境,但我有信心在這里好好干下去。”她說,區外就業真的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學校、企業都很關心她們這些走出大山、走向區外的學生,走出去才發現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山的那邊是什么?是海。是用信念凝結成的海。”
圖為次仁達瓦和同事們一起踢足球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越來越多西藏籍大學生勇敢走出高原,增長見識的同時,也對自己的國家、家鄉有了更多的認識。
得益于政企合作的就業新突破,墨竹工卡縣大學生次仁達瓦今年3月來到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開展為期一年的定向委培。
課堂上專心學習,課堂外和大家踢足球、打籃球,約著周末節假日在周邊轉轉。“原來,海水真的是咸的。”趁著假期,次仁達瓦和幾個朋友親近了大海,心里帶著父母旅游的愿望更加強烈。
雖在福建,他們仍然關注著家鄉的變化。“拉林鐵路開通運營,我還特意查了車次和票價,想著回家了可以帶著父母去林芝看看。”
雪山之下、草原之上,越來越多像次仁羅布、保數芬、次仁達瓦這樣的大學生,走出高原。在歷練自我的同時,發現更多精彩。(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