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土鄉山村蝶變:從貧困落后“荒山嶺”到依山傍水“幸福居”
“山上的苦日子要講給孩子們聽,幸福的生活要用雙手拼。”午后,在中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89歲的老黨員李洪占在蔡家堡鄉后灣新村的文化長廊里說。
幾年前,他還在窮窩窩里,吃不上水,路修不通。現在,易地搬遷,生活如畫,村上有集體經濟了。“不僅我們村有,村村都有。”老人說。
一場大遷徙,改變了這個山村數千人的命運,貧困落后的山村實現了從“荒山嶺”到依山傍水幸福安居的華麗蝶變。
幾年前,行路難、上學難、吃水難、看病難、就業難、娶妻難困擾著這里的民眾,世代貧困如影隨形。
從2016年起,依托精準扶貧政策,鄉黨委、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齊心協力,修鄉村公路,建新村新房,拓展產業鏈條。
“當初搬遷我還給村干部說我不想搬,年紀大了,沒有錢也沒勞動力,到新的地方沒辦法生活。”蔡家堡鄉上劉家村村民張玉梅回憶說,跟她一樣的村民還有兩戶,鄉村兩級政府得知他們的難處后,在原有的基礎上他們額外補貼了1萬元,讓他們住進了新家。
“面對難啃的‘骨頭’,更要沉下身子,多想辦法,逐村攻克,逐戶銷號。”鄉黨委喊著口號,用兩年多的時間,讓9個村1523戶4773人實施了整村易地搬遷。
一時間,“土墻草頂壘空房,屋內混居豬和羊”“石頭縫里不出苗,熬干汗水吃不飽”的窮苦歲月被拋進了歷史的塵埃里。
“一搬變百年”對于搬遷民眾來說能否留得住是件大事。如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讓村民盡快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當地黨委政府也在想辦法。
于是,鄉黨委成立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總支,并投資690萬打造集日常辦公、黨務服務、教育管理、便民服務等10余個功能區于一體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群服務中心、便民集貿中心和15分鐘便民服務圈。
“現在有了‘兩心一圈’,我們老百姓辦什么事也方便了許多,不會的東西還有人來教。”老黨員李建業說。
如今新村里給排水管網入農戶家園,1523戶全部普及衛生廁所,實現了自來水入戶率100%,生活污水處理率85%。天然氣管線入農戶廚房,清潔能源普及率100%。通信光纖入農戶桌臺,寬帶覆蓋率96%。
“搬遷以后,我去了西寧一家家政公司,當保潔員,一個月能掙三四千!干活也不累,心情特別好。”泉灣村村民李洪勇說。
在蔡家堡鄉,和李洪勇一樣從事保潔、月嫂等家政行業的有45人,通過不斷優化家政從業人員技能,逐步實現勞動力從“賣力氣”到“憑技能”就業的根本轉變。
自從搬遷之后,村里引進了一家食品加工廠,村民們在廠里流水線作業,一個月工資有3000元。蔡家堡鄉政府在上劉家村原有的蔬菜保鮮庫基礎上,新建了農副產品加工扶貧車間1處,實現了村集體、企業、農戶多方共贏。
村民汪芬蘭說:“以前早出晚歸,一天三四個小時都在路上,有時還找不到活。現在,外出務工車接車送,村里還有扶貧車間,家門口就能掙到錢。”
多年來,蔡家堡鄉培育的馬鈴薯聲名遠揚。因此,鄉黨委政府積極扶持打造“北山洋芋”品牌,推廣馬鈴薯全膜覆蓋栽培技術,采取“支部領航、村民入股、合作經營”的模式,逐步形成馬鈴薯種植、窖藏、加工、銷售一站式服務。
“以前種地靠天吃飯,現在新家也是農家樂,每天來吃飯的人還挺多,掙錢多了心里當然踏實了。”搬遷村民劉治成說。如今,“易地搬遷+鄉村旅游+農家樂”的新路子,也讓搬遷民眾真正吃上了“定心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野血牦牛產業讓青海天峻牧民生活富起來
仲夏的青海天峻草原上,牧草慢慢披上了“綠裝”,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再過一個月,這些牧草將成為野血牦牛最可口的美餐。 [詳細] -
新華全媒+丨一雙鞋的故事——西藏墨脫縣門巴族的新生之路
桑杰來坡每次背著竹編、竹筒,與同伴一起光腳翻越雪山到派鎮,來回需要7天左右。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55歲的柚明是桑杰來坡的長女,她至今還記得小時候跟玩伴光腳玩耍的場景。[詳細] -
電商聯手本土優質企業共同助力特色產品走出西藏
近日,西藏云上誠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云上誠品)聯手西藏本土企業共同舉辦西藏特色產品電商推介活動,助力鄉村振興發展,讓特色產品走出西藏。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