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血牦牛產業讓青海天峻牧民生活富起來
仲夏的青海天峻草原上,牧草慢慢披上了“綠裝”,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再過一個月,這些牧草將成為野血牦牛最可口的美餐。
野血牦牛,是野牦牛和家養牦牛的雜交物種,作為高寒地區的特有畜種,對環境有著很強的適應性,它們個頭大,產肉多,是牧民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和經濟來源,因此在長期的養殖過程中得到了牧民的“偏愛”,更是造就了一批批經驗豐富、技藝高超的“牛專家”。
龍門鄉龍門爾村的拉娘加今年76歲,曾任天峻縣鄉鎮企業局黨委書記,自2002年退休后,一向過慣了忙碌生活的拉娘加不適應縣城的悠閑生活,毅然決然返回老家開始了放牧生活,2011年他帶領老鄉創辦的金山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也成為天峻縣野血牦牛繁育的代名詞。
提起野血牦牛,拉娘加滿眼都是喜悅:“我們天峻縣氣候寒冷、牧草長勢短,因此普通牦牛的個頭小且產肉少,但野血牦牛能很快適應這種環境,不管是在體高、體長、管圍上都超出普通牦牛1-1.5倍左右,也給我們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從2012年到現在,我們合作社的股東每年的收益都在7萬余元。”
聽到養野血牦牛這么賺錢,既能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加牧民群眾的收入,還能為本鄉的畜牧產業打出去一個響亮的品牌,鄉黨委政府找到拉娘加說出了想在龍門鄉打造牦牛核心群養殖基地的想法,希望他能擔任技術指導,利用豐富的養殖經驗助力牦牛繁育、養殖,拉娘加爽快地答應了。
2019年7月,鄉黨委政府一行人跑遍了縣上的農牧、發改、財政等部門,爭取到了一筆200萬元的項目資金,采購了240頭牦牛和6頭種公牛,龍門鄉野血牦牛核心群也就正式運轉了起來。
近年來,龍門鄉黨委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的聯合發展模式,從打造本土畜產品品牌著手,開展野血牦牛繁殖基地建設,積極整合中央、省州縣四級產業資金,共計投資860余萬元,建成了有1091頭野血牦牛,5座養殖畜棚,2間草料房,2間辦公用房的龍門鄉野血牦牛繁育基地。
2022年,龍門爾村又被選為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示范村,投資67萬元用于擴建原有的養殖基地。經過龍門鄉政府的努力,野血牦牛核心群已從當初的小規模養殖發展成為了集繁育、養殖、銷售、畜產品零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村集體經濟收益逐年攀升,龍門鄉牧民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統計顯示,2021年,全鄉各村集體經濟總收益達104.97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7萬元。
“如今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人們對牦牛肉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野血牦牛這個品牌正適合我們進軍這樣的市場。接下來,我們鄉黨委政府將牽頭擴大基地規模,拓寬產業鏈,不斷帶領全鄉牧民群眾致富增收,把村集體經濟打造得越來越強。”龍門鄉黨委副書記仁青加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那曲市色尼區果科村“幸福牧家樂”敲開牧民“幸福門”
記者近日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發展,區黨委改革辦、西藏證監局駐那曲市色尼區果科村工作隊積極回應村“兩委”班子和全體村民期許。[詳細] -
那曲市嘉黎縣擴大娘亞牦牛養殖規模,升級牧業產業鏈
在那曲市嘉黎縣西藏娘亞牦牛養殖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記者見到了拉青。談起現在的生活,拉青顯得格外高興:“以前生活比較困難,沒有保障,如今,在公司上班。[詳細] -
邊巴拉珠夫婦:小小饅頭“蒸”出幸福生活
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邊巴拉珠夫妻兩人起早貪黑細心經營饅頭店,月純收入如今達到1.5萬元左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