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
作者:何中華(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綿延不斷,關鍵在于善于結合不同時代條件進行自我更新、自我揚棄。現代化是世界發展的歷史潮流,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推動中華文明歷經現代性淬煉、實現創新超越,是傳承發展中華文明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今天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經過長期探索,我們找到了中國式現代化這條正確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中華文明,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和營養,并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不是消滅、中斷古老文明的現代化,不是移植他國的現代化,而是中華文明賡續、更新的結果。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推動中華文明與時俱進、返本開新,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以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中華文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先進本質。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的工業化一方面“產生了以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想象的工業和科學的力量”,另一方面又“顯露出衰頹的征兆”。“只有在偉大的社會革命支配了資產階級時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場和現代生產力”之后,才能從這種局限中擺脫出來。這種“偉大的社會革命”,其結果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摒棄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為人類現代化開辟新圖景。中國式現代化以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中華文明,賦予中華文明先進因素,讓我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沿著正確方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我們之所以能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中華文明,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能夠為解決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的問題提供啟示和智慧。例如,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能夠矯正傳統工業化的痼疾,防止現代技術所包含的征服取向帶來的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矛盾。這為實現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優化人類生存環境提供了深刻啟示。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以義制利”的文化取向,為防止社會兩極分化和撕裂,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思想資源。我們注重汲取這些寶貴思想資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繼續綻放光彩,也拓展了現代化道路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
以現代文明因素為中華文明注入活力。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然而,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運用傳統文化時要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中國式現代化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國式現代化的“現代性”,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構提供特定的時代性內涵。例如,從經濟層面看,發展市場經濟是各國走向現代化的普遍選擇。市場經濟通過高效率的財富創造為現代化奠定物質基礎,也通過其社會效應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催生現代性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奠定的堅實物質基礎,所帶來的整個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的迸發,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奠定堅實基礎、提供強大動力。
科學精神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價值。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創新不僅能滿足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還能促進社會結構的變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積極建設創新型國家。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不斷創新,科學精神、創新文化的大力弘揚和培育,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注入現代因素。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動的活水,水往哪個方向流,與現實的實踐需要和社會制度密不可分。中華文明現代形態的建構,有賴于中國式現代化為其提供實踐支撐。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彰顯新的生命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