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靜:砂石料廠“變身”綠色公園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尚杰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連春
初秋時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北山森林公園內鳥語花香,人頭攢動,群眾爭相到此健身、納涼,成群的天鵝在蝴蝶泉中歡快地嬉戲,一幅和諧靜美的幸福景象躍然眼前。
10年前的北山,可不是這般模樣。“那時候,北山上到處都是砂石料場,機器日夜不停,一到大風天,黃沙滿天飛,全縣城都要落上厚厚的一層土。”年逾七旬的韓如林老人回憶說。
2013年,和靜提出“棄礦植綠”的發展思路,50平方公里的北山綠化工程就此啟動。通過多次上門耐心做思想工作,當地14家砂石料場實現整體遷移。經驗豐富的林果業“土專家”韓如林擔任造林綠化技術顧問。
石頭多、土太少、沒有水,鹽堿化嚴重,成為當地人造林綠化面臨的難題。為節約資金,提高植樹成活率,黨員干部們帶頭勞作,刨出大石頭,挖出鹽堿土,換上營養土、灌上清河水,栽下一株株小樹苗。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企業職工來了,熱心群眾來了,就連中小學生也加入到綠化大軍中。
黨員干部還成立突擊隊帶頭往前沖,架設電力線路、鋪埋滴管、修剪樹枝、搭建涼亭,利用黃水溝自然落差,將河水引到北山上來,采用滴灌技術進行節水灌溉。每個黨組織認領一片“試驗田”,每位黨員認領一塊“責任田”,從樹木修剪、除草、施肥到灌溉,人人都是技術員、施工員和護林員。
搬石、開溝、換土、灌水、施肥、除草……10年間,和靜縣累計投入資金兩億元,種下胡楊、沙棗、沙棘、枸杞、山楂等50余種、550萬余株苗木,給5萬多畝戈壁荒灘披上了綠裝。
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讓曾經寂靜的北山鳥兒多了起來,成群的天鵝也飛到蝴蝶泉休憩,北山羊、狐貍等野生動物也經常在人眼前閃現。北山綠了,縣城沙塵少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強。
和靜縣還深入挖掘資源稟賦,在北山建成采摘園、動物園等景點30余處,打造國防教育、黨性教育、戶外運動等實訓基地,形成集生態建設、旅游開發、愛國主義教育、文化建設、就業基地、民族團結為一體的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試驗區。2019年,北山森林公園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年平均接待游客40萬人次。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9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