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國戰略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基層醫療作為守護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對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以下簡稱“定向醫學生”)的崗位勝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除了要掌握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和熟練的臨床操作技能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醫患交流能力、團隊合作意識以及適應基層復雜環境的本領。讓定向醫學生迅速成長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層健康守護者,加強其崗位工作能力培養,是促進醫療衛生資源均衡分布、筑牢健康防線的重要舉措。
能力筑基,以專業素養增強基層醫療“硬實力”
針對傳統醫學教育學科界限分明導致學生知識碎片化的問題,可采用“模塊化+項目式”課程體系破解這一問題。其一,圍繞基層健康管理、常見疾病防治等,將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等臨床學科,與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等公共衛生學科,以及中醫基礎理論、針灸推拿學等中醫藥學科,重組為若干個綜合性課程模塊。每個模塊以基層真實案例為驅動,設置糖尿病社區干預項目、農村兒童生長發育監測項目等實踐課題,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自主整合多學科知識,形成系統性的基層醫療思維。其二,增加更適合基層應用的技術課程比例,系統傳授中醫拔罐、艾灸、康復理療等操作簡單、成本較低、效果顯著的技術,同時緊跟數字化醫療發展趨勢,開設基層智慧醫療應用課程,教授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系統、遠程醫療設備操作、AI輔助診斷工具使用等內容。針對基層醫療中常見的醫患溝通難題,設置基層醫患溝通藝術與糾紛調解課程,通過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學生的溝通技巧和人文關懷意識,讓專業內容既包含醫療技術,又體現醫療服務的全面性和實用性。
德技并修,以人文素養涵養醫者仁心“真底色”
相關院校要創新面向定向醫學生的人文課程教學方式,打造“沉浸式+互動式”課堂,讓人文精神深入學生內心。其一,可以開發“醫學倫理劇場”,組織學生自編自演基層醫療中所遇困境方面的短劇,如鄉村患者隱私保護爭議、臨終關懷決策矛盾等,通過角色扮演和辯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醫學倫理問題;開設醫學與文學、醫學與藝術跨學科課程,通過賞析醫療題材文學作品、醫療主題繪畫雕塑等,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和審美情趣。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重現歷史上著名的醫患故事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人文精神在醫療實踐中的重要價值。其二,構建多樣化實踐場景,在服務中培養人文情懷。組織學生參加社區義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養老院健康關懷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撰寫“人文服務日志”,記錄服務過程中的醫患互動細節;開展“基層醫療口述史”項目,鼓勵學生走訪基層老一代醫務工作者,收集整理他們的醫療故事和人生經歷,從中汲取人文養分。
多元施策,以協同育人鋪設崗位適配“快車道”
整合政校企多方資源,構建協同育人平臺。三方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課程設置和實踐計劃,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其一,創新校地合作模式,推行“訂單式+定制化”培養。高校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簽訂定向培養協議,根據不同地區的疾病譜特點、醫療資源分布和服務需求,制定差異化培養方案。例如,針對山區鄉鎮醫療需求,強化急救醫學、傳染病防控課程;在老齡化嚴重的社區,增設老年醫學、康復護理課程。同時,制定“崗位預演”計劃,讓學生在寒暑假到定向服務單位進行跟崗體驗,提前熟悉工作環境和流程,由單位導師根據學生表現提出個性化培養建議,實現學校培養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其二,通過建立“入學-培養-就業”一體化培養機制,打造“全周期”崗位適配體系。入學時開展職業認知教育,邀請基層優秀醫生分享工作經歷,幫助學生明確職業方向;采用“螺旋式”實踐教學,從基礎技能訓練到臨床綜合實習,逐步提升學生崗位適應能力;臨近畢業時,組織崗位模擬考核,由高校教師、醫療機構專家和基層管理者組成考核團隊,按照基層崗位實際工作標準對學生進行評估,并提供針對性指導。
評價優化,以能力標準用好質量評估“指揮棒”
打造智慧評價平臺,優化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其一,引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例如,圍繞崗位勝任力核心要素,建立涵蓋專業知識、臨床技能、人文素養、溝通能力、公共衛生服務等多個維度的評價指標;建立成長檔案云平臺,通過可穿戴設備、學習終端等實時采集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實踐表現數據和技能訓練數據,形成可視化的能力發展曲線;推行“區塊鏈+學分銀行”模式,將學生參與的每一項學習活動、實踐項目、技能競賽等成果轉化為學分,存儲于區塊鏈系統,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積累和可轉移。其二,強化評價結果精準化反饋與應用。例如,針對學生,依據評價數據生成個性化能力提升方案,推送定制化學習資源與訓練任務;針對教師,通過分析評價結果發現教學團隊的薄弱環節,提供工作優化思路。
新時代定向醫學生崗位勝任力培養,是夯實基層醫療人才基礎、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工程,它關系到基層醫療水平的提升、群眾健康的保障以及醫療衛生事業的均衡發展。持續深化醫教協同機制,動態適應基層醫療需求變化,能讓培養模式更具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基層輸送更多“懂國情、通民情、精醫術、有仁心”的復合型醫療人才。
〔作者單位: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