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一蔬一飯,既是家事,也是國之大者。近日,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的研究團隊成功實現細胞培養類三文魚引起廣泛關注,這將有望為培養獲取優質蛋白提供新思路。科技創新豐富了百姓餐桌上的食物種類,“細胞肉”“替代蛋白”“未來食品”這些原本鮮見的食品術語高頻出現在新聞報道、學術報告、科技論壇等多個場合,人們在生產食物之余,還可以創造新的食物類型,一場全新的食物革命正蓄勢待發。
從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再到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大食物觀”不僅符合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期待,也為食品科技與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糧食到食物,這些年的發展變化折射出我國經濟騰飛與物阜民豐的新氣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要求從“吃飽”“吃好”,變為“吃得健康豐富”。不過,從資源稟賦來看,我國僅有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卻養活了近20%的人口,又該到何處再去挖潛?踐行大食物觀,就需要從科技創新方面找出路,通過科技創新提效率、擴來源、轉方式,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多維空間要“增量”。
讓政策和技術體系為科技“奇兵”護航。我國大食物資源的供給能力到底如何?在強化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的同時,應充分評估和挖掘大食物資源的供給能力,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加強對我國居民食物消費數據的采集和研究,把營養標準制定從傳統的農產品范圍擴大到大食物范圍,加快構建與大食物觀相適應的質量標準體系,以標準化和數字化引領農業食物生產。近年來,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建立產業技術聯盟和聯合體成為一種常見的形式,在踐行大食物觀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鼓勵這種形式,促進科技研發、生產制造、推廣應用于一體的產學研用相結合,加大生物合成、人工合成等新興技術的研發力度和生物育種等推廣應用,加強食物品種生產方式的創新,拓展生物產業研究,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用科技塑造資源適配的大食物觀生產格局。大食物的來源已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我們要遵照“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原則,加大對森林江河湖海的研究力度,通過科技的牽引和支撐作用,保障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福建依山而居開發“森林糧庫”,傍水而棲打造“藍色糧倉”,食物供給更加豐富多元,充分展現了大食物觀的實踐力量。加快利用生物技術開展食用蛋白、飼用替代產品等關鍵實用技術研發和攻關,擴大新型食物和飼料來源,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數據顯示,食物蛋白作為人類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預計2050年需求將達到2.65億噸左右,傳統蛋白將無法滿足人類未來生活需求。我們不僅要從技術上精準配置提高食物蛋白資源利用率,更要針對細胞培養肉、功能重組蛋白等發展方向,下決心搶占國際研究的制高點,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轉變。
倡導形成大食物觀工作合力。踐行大食物觀,需要政府、科研機構、社會團體、學校、企業等多方協同形成合力,堅持因地制宜、堅持市場導向,加強政策制定、資金投入、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各項工作,還應特別注重對青少年進行大食物觀教育,培養他們健康的生活方式。剛剛結束的第六屆北京市中小學生食育實踐活動,由科技館、科研機構、社會團體、學校等多方聯合開展,吸引了6000余名中小學生積極參與,設有營養膳食制作、食譜設計、校園食品安全實驗挑戰賽等多種項目,學生們現場展示參賽作品,與科學家面對面開展交流,通過多種方式提升了學生的健康飲食觀念,有效推動了大食物觀深入人心。
倉廩實,天下安。科技賦能大食物觀,開辟了獲取食物的新途徑,讓食物品類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優化、品質更有保障,讓人們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豐富,進一步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穩穩地托舉起人們舌尖上的幸福。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