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的消息顯示,安徽目前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為2.56%,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7萬多家;創新驅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新興儲能、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迅猛發展。全球10%的顯示面板、全國10%的汽車、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組件、15%的家電產品在安徽生產。安徽汽車和裝備制造產業已超過萬億元,新材料和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超過5000億元。十年來,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翻了一番。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各地經濟“競跑”中的高頻詞。安徽“曬”出的高質量發展成績單說明新質生產力發展顯現新成效,正是各地真抓實干、奮發有為的縮影,也是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有力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更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匯聚高質量發展更大合力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新質生產力由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了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發揮好科技創新這個“反應堆”的主導性作用和“增量器”作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方面,持續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大對前沿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不斷提升高科技的原始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推動科技創新資源整合,不斷優化科技創新資源的配合與協作,推進集成創新,構建社會共同參與的科技創新體系。特別是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解決關鍵技術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將突破性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
堅持“新舊并進”,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要處理好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之間的關系,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傳統產業提升更新,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等未來產業。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打造新優勢、開辟新賽道、搶占制高點。綠色化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趨勢,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賽道。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通過設備升級和技術改造,實現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循環化、能源消費低碳化、產品供給綠色化、產業結構高端化等,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含綠量”,蓄積高質量發展更強勁動力。以貴州為例,該省鞏固提升優質白酒、現代能源、現代化工、基礎材料等傳統優勢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生態特色食品、健康醫藥、新型建材等地方特色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大數據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列車跑出“加速度”。
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是新時代新征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當前,不斷完善科研管理機制和評價體系,優化技術創新模式,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有利于加大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的轉化力度。同時,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組合拳,善用數字技術,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適應國家戰略需要的拔尖人才和緊缺人才。推動人才創新支持、激勵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任務“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進一步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推進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人力資源支撐。
(作者系安徽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