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概念是馬克思恩格斯構建其唯物史觀的基石性概念,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基礎性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基于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要求,創造性地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4年2月2日),系統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條件與內生動力、基本特征與主要表現、理論價值與實踐指向等,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新征程發展什么樣的生產力以及如何實現發展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注入了新的內涵。
一、以創新為主導發展新質生產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動力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頁)。而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多種因素,“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頁)。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越高,生產力越發達。在決定生產力的諸多因素中,馬克思恩格斯著重討論了科學技術的革命性推動作用,認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頁),“作為獨立的力量被并入勞動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3頁),是極其重要的生產力。在馬克思恩格斯探討的資本主義大工業語境下,科學技術對于生產力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為在引入創新性技術和工藝情況下固定資本的不斷更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著眼點在于“創新”,關鍵點在于“質優”,旨在塑造一條以創新推動質優、以質優支撐創新的生產力發展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綜合研判國內外發展形勢,反復強調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落實一系列科技創新工作部署。就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4年2月2日)。以創新為主導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關鍵作用。對此,要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強化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以此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充分發揮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不斷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綜上,以創新為主導發展新質生產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動力的理論。
二、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發展新質生產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原則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和革命階級的形成是社會的共產主義改造的物質前提,在廢除了私有制的未來社會中,大工業造成的生產力和私有制的矛盾將徹底消除,展現出“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頁)的社會圖景,由此描繪了“自由的、無阻礙的、不斷進步的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頁)的未來社會生產力發展目標。關于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發展原則,包括:要以技術革新促進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勞動資料大部分都因為產業進步而不斷變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頁);生產關系要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這就要求經濟運行和經濟關系保持協調,從而使社會化大生產順利進行,避免生產過剩和生產不足導致的發展失調;生產力的發展要不斷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頁);生產力的發展要保證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而非特殊階級,并在開放的世界文明中惠及全世界人民,“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頁)。習近平總書記將這些原則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語境下進行了豐富與發展,明確為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指導原則。
新質生產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實質上是在生產力層面對新發展理念的進一步理論闡釋與實踐部署,是對經典作家所描述的“自由的、無阻礙的、不斷進步的和全面的”生產力發展的新時代踐行。其中,高科技反映了新質生產力的“成色”,生產力的科技成色越高,其賦能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能力就越強,要以創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聚焦現代產業體系中的“卡脖子”技術瓶頸與技術短板,形成一批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前沿技術的突破成果,例如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探索、空天開發等未來產業重點科技領域,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高效能反映了新質生產力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4年2月2日)。要堅持以綠色環保、低碳循環、低投入低耗能、高回報高效率的生產模式代替傳統的、粗放的、高消耗的生產模式,著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新增長引擎,推動實現綠色、智能等領域的重大技術變革,推進經濟、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實現生產力高效能綠色化轉型升級。高質量反映了新質生產力的“本色”,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屬性在于實現“質”的變革、突破和躍升,要以高水平、高效率、高性能、高素質、高安全性、高環保性等為標準推進生產力發展,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提升生產能力,在加強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和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發揮生產優勢,在供給側與需求側動態平衡中優化生產結構,在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相互促進中錨定生產方向,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中完善生產機制。綜上,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發展新質生產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原則的理論。
三、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發展新質生產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過程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指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內容就是生產力要素的發展,“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0頁)。生產力既包括主體性人的因素,也包括客體性物的因素,由三個方面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構成,生產力的發展就是勞動者利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的過程。“過程的所有這三個要素:過程的主體即勞動,勞動的要素即作為勞動作用對象的勞動材料和勞動借以作用的勞動資料,共同組成一個中性結果—產品”。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結合反映了人的主體性,勞動者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頁)。勞動者與勞動對象的結合反映了生產力的客觀現實性,勞動者作用于勞動對象的生產性勞動是基于既定的客觀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生產力是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于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于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頁)。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的結合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變革性與階段性,“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頁),“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頁)。在每一次科技浪潮的席卷下,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得到革命性迭代更新,促成了生產過程的全方面升級進步,從而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
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相較于生產力“發展”,“躍升”這一概念更加強調生產力在“質”上的飛躍和創新驅動下的升級,與“新”“質”在概念論上形成呼應。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強調諸要素各自實現躍升,表現為:勞動者素質實現躍升,即熟練運用科學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型工具和生產資料,形成科技勞動、信息勞動、數字勞動等創新性勞動,作為復雜勞動形成倍加于簡單勞動的價值,為使用價值的創新和價值的增值開辟新的空間;勞動資料技術含量實現躍升,即吸納最新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等新型生產要素的技術優勢,以大數據、云計算、類腦智能、量子信息等技術迭代釋放生產空間,擴大生產領域,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極大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勞動對象的形式和內容實現躍升,即拓展更廣范圍、更多種類、更豐富形式的勞動客體,運用新技術手段,形成更高效能、更深融合、更具競爭力的生產力,不斷開辟生產活動的新領域新賽道。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強調要素與要素之間的優化組合實現躍升,即以創新為動力和紐帶,打通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要素優化配置的合理渠道并暢通循環,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完善體制機制建設,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具備新質生產力屬性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綜上,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發展新質生產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過程的理論。
四、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目的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指出,未來新社會的創建一方面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頁);另一方面以同生產力的普遍發展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事業,這個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同上,第539頁)。在滿足了這兩個前提條件的未來社會中,社會生產的目的不再是為生產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而勞動,而是變成了滿足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通過有計劃地利用和進一步發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9—710頁),“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建立現實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3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了進入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目標落實到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就是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斷推進實現高質量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4年2月2日)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落實到生產力層面,即是要發揮新質生產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優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賦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培育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落實到生產力層面,即是要發展具有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屬性的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落實到生產力層面,即是要在供給側增強新質生產力的有效供給,在需求側提升新質產品的有效需求,不斷推進社會再生產的良性循環。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落實到生產力層面,即是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核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深耕細作,深化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配套的人才、創新、要素市場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助力我國在全球激烈競爭中占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制高點。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落實到生產力層面,即是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綜上,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目的的理論。
五、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指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這是人類社會普遍具有的經濟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和把握生產力發展規律,始終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前提,這必然要求形成與完善科技創新體制、生產要素配置方式、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同時,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4年2月2日)
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產力,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刻蘊含著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制度優勢。“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19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優勢”(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270—271頁)。因此,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必須切實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要發揮黨的堅強領導的制度優勢,確保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落到實處,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不斷釋放;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更加科學、精準地解決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過程中的難題和大事,更加高效地將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發揮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制度優勢,充分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能,調動新質生產力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發揮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優勢,確保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合法性,保證生產要素配置公平正義;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形成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的比較優勢,發揮各生產要素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發揮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優勢,健全完善新型生產關系治理體系;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基于國內市場的強大新質生產能力和內需潛力,在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中占據優勢。綜上,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理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