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改革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萍际且I農業發展的首要動力,更是激發農產品消費潛能的關鍵變量。當前,農產品消費在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中占有較大比重,是促消費擴內需的重要領域。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是培育壯大農產品消費、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舉措。
在踐行大食物觀上做文章。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從“將就吃”到“講究吃”,在米面糧油這些主食之外,肉蛋奶、果蔬魚、菌菇筍等日常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農產品消費是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的載體之一,消費者越來越看重農副產品背后的“黑科技”,健康美食、綠色美食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農業科技創新要聚焦大食物觀的內涵要求,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助力構建更加豐富多樣、營養健康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農業生產的空間領域拓寬到哪里,人才、技術、設備、項目、平臺等科技創新要素就需要跟進到哪里。要綜合運用現代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加大對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的研究力度,因地制宜積極發展設施園藝、設施種植、設施養殖等設施農業,大力發展植物工廠、智慧農業等新業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拓展食物資源和食物品種,豐富食物呈現形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提振農產品消費注入新動能。
在落實農業科技應用導向上下功夫。農業科技工作要突出應用導向,加快成果轉化??萍紕撔虏粌H是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擴大銷量的法寶,更是豐收增產的利器。去年,國內自然災害多發,但全年糧食生產再獲豐收,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除政策保障外,科技在種業種源、農機農藝、節水節肥節藥、高值高效利用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還不同程度存在研發與需求脫節、科技轉化率不高等問題。因此,要盡快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大評價政策、激勵政策、金融政策等政策供給力度,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涉農科研單位要主動面向市場尋找科研課題,把成果產業化水平、產品市場占有率等作為重要考核指標,增加符合企業現實需要和產業發展需求的高質量源頭供給,推動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生產車間和百姓餐桌。
在培育農業產業技術優勢上花力氣。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已經邁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科技助力我國農業生產效率持續提升,已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在部分前沿領域基礎研究和底盤技術的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夠強,還面臨許多“卡脖子”問題。如很多經濟作物的種子依然是“洋種子”,畜產品繁育技術的國外依賴性依然較強,食品加工設備、大型智能農機裝備、基因編輯技術等仍然受制于人。這些問題是我們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產量、質量、銷量的痛點和堵點。為此,要深入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以核心種源、農機裝備、綠色投入品、耕地質量、農業節水等關鍵核心技術為引領,以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鏈技術創新急需為導向,整合各級各類優勢科研資源,構建高效集成的科研攻關組織,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探索實施和完善“賽馬”制度、“揭榜掛帥”制度,建立非共識項目清單,編制創新使命清單,瞄準農業大數據、智慧農業、未來食品制造等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世界農業科學前沿領域,積極開展戰略研究,加快形成新優勢。
民以食為天。面對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巨大的內需潛力,我們要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將這個“關鍵變量”變為激發農產品消費“最大增量”,不斷開創農業強國建設新局面。
(作者:霍慧新,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農業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產業
特色既是一方水土的獨有標識,也是農業產業實現差異化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內在優勢。[詳細] -
曹江秋:從多維度科學認識農業強國
黨的二十大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從多個維度科學認識建設農業強國的重大意義,對于我們增強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鄉村振興步伐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具有重要意義。[詳細] -
夯實農業強國建設的基層基礎
培養和選拔優秀的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對于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