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年初,西藏定日6.8級地震的震顫,牽動著整個中華大地的心弦。數月時光匆匆,這片被災害重創的雪域高原,正上演著怎樣動人的篇章?記者一路驅車,深入定日、薩迦、拉孜、定結等受災一線,在重建工地上,感受來自祖國大江南北的建設者與當地各族農牧民群眾并肩作戰,吆喝與機器的節奏共鳴,普通話與藏語的交流回響。他們用汗水澆灌希望,以雙手重建家園,每一次協作都鐫刻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記,每一段對話都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我們一同走進這里,傾聽那些溫暖人心、凝聚力量的故事。
西藏定日6.8級地震災后重建見聞三
沿著朋曲潺潺流水向東,我們來到定日縣措果鄉最大的行政村——吉翁村。村后,朋曲蜿蜒流淌;村前,山巒綠、黃、紅三色浸染。
此刻,吉翁村處處涌動著災后重建的熱潮。
“村民們讓我來請你們!”村里的監督委員旺加一路小跑趕到項目部,臉上滿是質樸真誠的笑,隨后便帶著施工隊匆匆趕往一處挖基坑的地方。
還未靠近,就聽見村民們熱情的呼喊:“扎西德勒!”他們手捧潔白哈達,笑容滿面,依次將哈達獻給施工隊員,還遞上清涼的飲料。
原來,吉翁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家挖基坑,便會給施工隊獻哈達、送飲料,以表感激。
66歲的村民次仁巴桑脖子上系著哈達,滿心歡喜地看著挖機一鏟一鏟地挖著他家的地基。他滿心關切房屋質量,旺加見狀,立刻在施工隊和次仁巴桑間當起翻譯。他微微側身,認真傾聽施工隊講解,再用流利的藏語轉達:“房子質量肯定好,不會辜負大家心意和信任。”次仁巴桑聽后,緊緊握住施工隊的手,用力點頭,眼中滿是信任。
旺加的每一次翻譯,都是信任的澆筑。
施工隊初到吉翁村,住宿成了難題。旺加得知后,立刻和村兩委班子商量,決定騰出村委會房子給施工隊住。
“你們來幫咱們重建家園的,咋能讓你們沒地方住呢?村委會的房子空著,你們就放寬心在這兒住下。”村民們語氣誠懇,臉上帶著和善的笑意。
這份雪中送炭的情誼,讓施工隊員們心頭暖流涌動。但他們始終記掛著“少添麻煩”。
幾天后,他們向村里提出:只需一塊空地建設項目部。村民毫不猶豫騰出往年過林卡用的空地。
這片曾經盛滿節日歡笑的土地,欣然化身為共建新家園的堅實起點,無聲傳遞著吉翁群眾最深的理解與情誼。
重建現場,旺加的身影無處不在。白天,他是工地上最忙碌的“橋梁”:精準翻譯,傳達雙方需求;及時協調,化解小問題,保障施工順暢。
當夜幕籠罩村莊,大風呼嘯,旺加仍未歸家。他戴上安全帽,出現在燈火通明的工地。機械轟鳴,人聲交織。旺加仔細巡視基坑、鋼筋,履行監督之責;順手遞工具,用帶著藏語腔調的漢語講著接地氣的笑話驅散疲憊。
泥工負責人曹顯軍由衷贊嘆:“旺加兄弟每天來得比我們都早,晚上跟著一起熬,很負責!沒他在中間周旋,工作哪能這么順!”
在吉翁村重建的工地上,“白+黑”不僅是施工隊爭分奪秒的寫照,更是旺加無聲的誓言。他用日復一日的早出晚歸,將村民的期盼與施工隊的汗水緊緊相連;他用深夜不熄的燈火,守護著質量,也守護著這份跨越語言與地域的情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