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考古專家龐穎、湯惠生、李永憲在《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2期發表《藏北環納木錯湖區巖畫遺存的時代分析》一文。該文章認為,納木錯等藏北內陸湖泊地區琢刻、涂繪兩種技術制作的巖畫,其時代是基本平行共存的,該區域大量巖畫制作于距今2000年前后至7~9世紀,測年數據還顯示其中涂繪巖畫的制作可能距今2200年或更早。
不同于過去西藏巖畫時代研究主要運用藝術史(圖像學)和歷史文獻相結合的方法,這次調查更強調將考古學分析與現代科技測年技術相結合,由此探尋藝術史分析、歷史背景分析、文化因素分析、現代科技測年技術等多重證據互證的“系統研究”。其中,現代科技測年技術的利用,一是在調查現場尋找和提取有效樣品,利用實驗室技術進行C14與U-Th兩種方法的年代檢測;二是在現場運用“微腐蝕分析法”顯微觀測巖面圖像處的石英“石虧”現象,經校正復算后成為巖畫斷代的參照依據。
環納木錯巖畫調查首次收集到可供科學測年的樣品和數據,對于西藏巖畫尤其是“藏北大湖區”巖畫遺存的時代推定提供了科學依據。這種將考古類型學、圖像志、古藏文等分析方法與實驗室技術的C14、U-Th、微腐蝕等斷代方法結合起來的巖畫研究,提供了推動巖畫研究更加科學化發展的新范式。
《藏北環納木錯湖區巖畫遺存的時代分析》是2021年“環納木錯湖泊區科學考察隊”對西藏納木錯及藏北高海拔湖區巖畫考古調查的年代學研究報告。在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2021年8月,長期從事青藏高原考古研究的專家對納木錯環湖地區及藏北高原的洞穴涂繪巖畫和曠野琢刻巖畫進行了全面系統調查。多項證據顯示,古代西藏積極參與“高原絲綢之路”的文化互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