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藏不僅重視科技創新政策的指引,更致力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體系,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西藏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顯著進展,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科技特派幫扶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豐收時節,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古榮鎮加入村的青稞田里,收割機往來穿梭。“在科技特派員的幫扶下,今年村里的3000畝‘藏青2000’新品種青稞,每畝產量至少可以達到800斤。按一斤3.2元算,預計能收入700余萬元。”村民德吉高興地說道。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今年,全區推廣種植“喜瑪拉22號”“藏青2000”“藏青3000”等青稞良種209.8萬畝,良種覆蓋率達到93%。
糧食豐收,良田是保障。今年以來,全區續建2022年高標準農田14.71萬畝,累計完成2022年高標準農田72.71萬畝;2023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6市42個縣區,新建任務21萬畝,改造提升39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再加上春耕、秋收“托管”模式,既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又提高了農民經濟收入。
與此同時,圍繞“穩糧、興牧、強特色”,全區因地制宜梳理了30余項農牧業種植技術,選派204名技術專家,帶動市地436名和縣鄉3614名技術人員,累計培訓基層農技人員和農牧民3.9萬余人次,發放技術手冊和各類書籍3000余冊,有力保障了全年農牧業生產。
科技投入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
八廓街位于拉薩市老城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極高的文化價值。近年來,科技的投入為八廓古城的保護提供了強大支撐。無人機、遙感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古城的實時監測和科學規劃。
拉薩市八廓古城管委會規劃管理局副局長肖有明告訴記者:“借助科技手段,八廓古城的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通過建立數字化檔案,我們對古城進行了全面的信息采集和數據分析,為保護和修復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據了解,“十三五”時期,國家累計投入21.68億元資金,重點從文物保護、提升科技能力等方面加大對西藏文物事業的支持力度。
長期以來,如何煮熟、煮好飯菜,一直困擾著高原居民。2022年12月,由西藏企業研發的高原地區多功能烹飪炊具項目正式投產,實現了“快速排氣、排氣防溢、透明可視、連貫調壓、開合調壓”等多項技術創新,并申請獲批專利18項。小小的高原炊具,烹調出了美味佳肴,也滿足了高原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圍繞發展壯大創新主體、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西藏建設了拉薩高新區、昌都高新區2個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以及西藏(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昌都市科技企業孵化器、拉薩高新區N次元科技創新孵化器3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78家;建成國家級“雙創”載體18家,“雙創”載體入駐企業達2817家,吸納就業2.47萬人,其中吸納大學生就業6685人。
科技力量構建生態安全屏障
如果用色彩勾勒西藏,你會想到什么顏色?碧空藍、雪山白……還有一抹生態綠!
放眼西藏,拉薩南北山造林綠化如火如荼,高寒高海拔樹種落戶那曲,白唇鹿現身拉薩河畔,藏羚羊在唐古拉山遷徙穿梭……
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通過GPS技術對地形和坡度精準測量,為綠化物種的選取和土地改良提供指導;通過智能灌溉技術,根據土壤水分狀況、氣候條件等因素,智能化控制灌溉量和灌溉時間……可以說,南北山綠化工程取得的成就和科技的運用密不可分。
作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青藏高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區、敏感區,是亞洲重要江河的源頭區、保護區。在新時代,西藏準確把握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使命和目標任務,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多年來,西藏不斷加大對生態保護的投入力度,堅持將科技發展的成果運用到生態保護工作中,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特色農牧業等領域走出了西藏的特色發展之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