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建平
西藏是我國水資源的戰略儲備區,也是歐亞大陸大江大河發育最多的區域,全區流域面積5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418條,總長度為17.73萬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4394億立方米,是我國乃至亞洲名副其實的江河源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確定了由國家建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協調機制,進一步明確了各地區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職責,有助于協調跨地區、跨部門解決江河源保護重大問題
建議在有關部門統一設計和布局下,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地區之一,其增溫率超過全球同期平均增溫率。作為亞洲水塔,青藏高原的冰川和雪線對增溫非常敏感,將直接影響高原上的水資源供應,進而對下游地區的農業、工業和人類生存產生重要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扎根西北,長期從事半干旱氣候觀測、變化機理和預測研究。他帶領團隊通過大量野外實驗,結合衛星資料和數值模擬分析,取得豐富的基礎數據和新認識。“青藏高原戰略地位突出,要探索建立高原江河源管理保護長效機制,抓好《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實施機遇,聚焦新趨勢、解決新問題,為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作出積極貢獻。”黃建平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時說。
亞洲水塔關乎全球
《瞭望》:青藏高原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和敏感性體現在哪里?
黃建平: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是我國重要的地貌單元。除了它本身形成獨特的高原氣候外,對區域和全球氣候也有著重要影響。春夏季,特殊的大地形使青藏高原成為一個抬高的熱源,并主要通過熱力強迫影響亞洲氣候;冬季,青藏高原是一個冷源,主要通過動力強迫影響亞洲乃至全球氣候。青藏高原通過熱力作用可改變垂直環流,使高原異常信號向外擴展到更廣的區域,進而影響全球大氣環流。而且,高原大地形對全球海溫和洋流也有著不可忽視的調節作用,在塑造全球氣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伴隨著青藏高原的暖濕化,高原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呈加劇態勢。
總體而言,青藏高原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響應十分敏感,是我國氣候變暖最快的區域。近50年,青藏高原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高原增溫更加顯著,超過全球增溫速率的2倍。氣溫升高,加劇了潛在的生態風險。例如夏季極端降水更加頻繁;冰川融化加劇,導致冰川儲存淡水量的減少;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威脅人類生存環境。
《瞭望》:保護亞洲水塔有哪些著力點?如何進一步加強西藏地區江河源保護工作?
黃建平: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主要是因為這一廣袤的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高原上的積雪和冰川儲存了大量的淡水資源,這些固態水融化后,匯聚成亞洲幾條主要河流的源頭,包括長江、黃河、湄公河、雅魯藏布江和印度河等。青藏高原為下游的印度、尼泊爾和孟加拉國等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淡水,這些河流在調節整個亞洲大陸的水資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下游地區的農業、工業和人類生存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青藏高原生態保護,進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一是開展高原氣候變化規律和氣候增暖應對的研究。我國建立了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在氣候、水文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進行系統監測和科學研究,包括開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從大氣、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深入研究高原生態環境變化的機理和影響。鑒于青藏高原增溫速率明顯快于世界其他地區,我國政府呼吁世界各國聯合行動,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對高原冰雪覆蓋的影響。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管理措施。為確保高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科學開展了水電站等基礎設施的設計建設。保護源頭水、規范取水和用水、禁止非法礦產開采等措施,有效減少了對高原的破壞和水源污染。
三是加大了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力度。通過植樹造林、治理土地退化等手段,恢復和保護植被。實施放牧輪換制度,有效提高青藏高原草地的可持續利用率和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這些舉措進一步保護了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提高了生物多樣性。
未來,仍需進一步加強西藏地區江河源保護工作,確保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
首先,持續開展氣候變化對高原影響的研究。如氣候變暖對高原冰川、積雪消融程度的影響,降水和溫度改變對天然蓄水池的影響等。
再者,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備災計劃。在國家和地區層面進行科學管理,規范使用土地、利用水資源,通過可持續的土地管理方法減少過度放牧和土地退化,保護高原獨特的冰川、凍土、濕地、草原和高山棲息地等生態系統。注重當地經濟的多樣化,發展生態旅游和可持續農業產業,減輕人類生產生活對自然的壓力。還應制定備災計劃,應對冰川積雪加快融化、極端降水等帶來的潛在氣候環境災害。
第三,加強宣傳和國際合作。提高民眾對保護亞洲水塔重要性的認識水平,加強與周邊國家之間的氣候環境觀測數據共享。
依法科學開展江河源保護
《瞭望》: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近日施行,其中對西藏地區江河源保護工作有哪些亮點?
黃建平: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為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對西藏地區江河源保護工作而言,我認為有以下亮點:
一是確定了由國家建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協調機制,進一步明確各地區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職責,有助于協調跨地區、跨部門解決江河源保護重大問題。
二是確立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第一的基本原則。突出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生態保護修復,尤其是明確指出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有關地方政府加強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此外,針對大江大河源頭等重要生態區位的天然草場以及濕地保護修復也作出了明確規定。
三是注重科技在江河源保護中的支撐作用。江河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受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的共同影響,通過加強對青藏高原自然資源狀況以及生態環境狀況調查,健全監測網絡體系,開展重大科技問題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長期研究,將有助于實現對江河源地區的分類施策、綜合治理。
《瞭望》:你對依法科學守護西藏地區江河源有何建議?
黃建平:西藏是我國水資源的戰略儲備區,也是歐亞大陸大江大河發育最多的區域。對于依法科學守護西藏地區江河源有以下建議:
第一,在監測方面,加強對水資源的天、地、空協同觀測。包括實時監測水存量、水源水質、水流量等以及監測與水資源密切相關的動植物、土壤、微生物等的變化。寶貴的監測數據能為守護西藏地區生態安全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在管理方面,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組織社會力量開發水利,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用水矛盾,監督、限制不合理的開發和危害水源的行為,制定供水系統和水庫工程的優化調度方案。
第三,在防洪減災方面,河務、水利等部門需基于監測和管理工作,及時完善防洪減災制度內容。包括洪澇災害上報的具體標準、解決不同程度洪澇災害的具體措施等。
加強科學研究支撐生態高地建設
《瞭望》:你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承擔了粉塵氣溶膠及其氣候環境效應研究工作,為何做此研究?
黃建平:粉塵氣溶膠及其氣候環境效應研究屬于二次科考中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項目的下設研究,該研究的目的是厘清青藏高原粉塵氣溶膠的特征和來源、量化粉塵氣溶膠對天氣氣候的影響并揭示粉塵與人類活動和氣候環境過程的關系。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是當前全球自然和人為排放粉塵氣溶膠最多的區域之一,是典型的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的脆弱區和敏感區。粉塵氣溶膠通過一系列物理化學過程,改變大氣熱動力結構,進而影響局地和區域氣候變化。例如沉降在雪冰上的粉塵氣溶膠可改變雪冰的反照率,加速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加劇氣候環境變化。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大氣中粉塵氣溶膠等不斷增加,不僅給區域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危害,還通過影響地球—大氣系統的輻射平衡,對高原周邊、東亞乃至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產生深刻影響。
開展粉塵氣溶膠及其氣候環境效應研究,能夠深入理解高原粉塵氣溶膠在區域和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演化中的重要影響。截至目前,我們已在青藏高原開展了一系列科學考察工作,并取得了多項重要科學成果,這些研究成果能夠為青藏高原氣候變化應對策略、環境保護措施和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提供科技助力。
《瞭望》:該研究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將怎樣服務于保護亞洲水塔、建設生態高地的工作?
黃建平:青藏高原以其獨特地形地貌產生顯著的大氣動力和熱力過程,而很不起眼的粉塵氣溶膠,能對這些熱力、動力過程產生重要影響。二次科考期間,我們通過大量野外實驗,結合衛星資料和數值模擬分析,取得了豐富的基礎數據和新認識,揭示了青藏高原如何影響沙塵輸送、調制高原熱動力作用、改變大氣環流形勢,進而影響高原周邊以及下游地區的天氣氣候。該研究既服務于亞洲水塔保護、生態高地建設,也為開展青藏高原對全球氣候影響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我們的主要成果包括:發現青藏高原是全球沙塵的轉運站,可將沙塵抬升傳輸至對流層頂,決定著沙塵向下游輸送的路徑和總量;揭示青藏高原沙塵粉塵時空格局、氣候環境效應,闡明地表沙塵的形成與高原構造活動和河流地貌演化的關系;定量計算沙塵對高原積雪(冰)、植被的影響,服務高原生態環境保護。
另外,我們團隊還在亞洲水塔水汽輸送、云水資源及大氣中顆粒物對云降水的影響方面也獲得了一些新認識。亞洲水塔上空的水汽和云水資源既可通過降水補給高原冰川及地下水,涵養周邊河流,還可通過西風帶向下游輸出,緩解周邊地區的干旱氣候。
結合相關領域的報告,我們也在思考如何找到能夠補給亞洲水塔水儲量的科學手段,有效降低水塔失衡和水儲量流失的風險。我認為應在有關部門統一設計和布局下,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讓水留在青藏高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