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qc0qw"></strike>
  • <strike id="qc0qw"><menu id="qc0qw"></menu></strike>
    tibet.cn
    home

    漢藏藝術交流,推動民族文化交融互鑒

    發布時間: 2021-06-28 16:45:00 來源: 中國民族宗教網

      6月6日,由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中央民族大學期刊社共同主辦的“漢藏藝術交流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會暨“2021年中國唐卡傳承人口述史”工作坊在中央民族大學召開。本次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與會學者圍繞唐卡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漢藏藝術交流、元代漢藏文化交融以及“中國唐卡傳承人口述史”項目實踐等主題展開討論。

      唐卡藝術,漢藏文化交融的例證

      “漢藏藝術交流是長期以來我國藏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實踐形式?!敝醒朊褡宕髮W藏學研究院院長蘇發祥介紹,此次研討會匯聚了來自不同高校和科研單位的漢藏文化研究專家、唐卡藝術傳承人,以及長期扎根藏族聚居區的青年學者,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共同探討漢藏藝術交流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此外,會議還設置了唐卡傳承人代表作品線上線下展覽和唐卡紀錄片觀展,希望多角度、多形式地呈現民族文化交融互鑒的文化價值和時代意義。

      故宮博物院研究院藏傳佛教研究所所長羅文華、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熊文彬、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楊恩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當增扎西等,作了研討會主旨發言。

      羅文華以“17-19世紀藏東地區的唐卡與漢藏藝術的整合”為題發言介紹,17至19世紀,唐卡藝術發展呈現出一個嶄新的歷史面貌,即藏傳佛教藝術的創作中心逐漸轉移至今天的金沙江、雅礱江流域。彼時,在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地先后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唐卡藝術家,他們兼通漢藏繪畫語言,其唐卡作品風格大膽且廣泛融合漢藏繪畫藝術的元素,呈現出不同以往的藝術風格,對于唐卡藝術的繁榮作出了貢獻。

      熊文彬在題為“明末清初西藏著名藝術家十世噶瑪巴活佛的漢式唐卡”的主旨發言中提到,十世噶瑪巴活佛卻英多吉是明代中央封授的大寶法王,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雕塑和繪畫作品,融各種風格于一體,并自成一家。熊文彬以麗江博物院收藏的唐卡作品為例,通過對其題材、構圖、色彩和技法的分析,展示出卻英多吉的唐卡創作對藏、漢和納西等各民族藝術與文化的兼收并蓄,為清初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文化交融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實例。

      “史詩《格薩爾》是古代高原各民族頻繁往來、友好聯誼,共同開拓祖國邊疆、交融互鑒的真實再現。今天,深入研究活態史詩《格薩爾》的傳播與發展,不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睏疃骱樵诎l言中強調。

      當增扎西以夏魯寺的建筑與壁畫藝術為例,從夏魯寺的創建與擴建歷史、漢藏合璧建筑,以及富有多民族藝術風格元素的壁畫三個方面,探討元朝中央政府對西藏實行有效行政管理下,夏魯寺擴建的過程,以及在國家統一、民族交往的歷史背景下,漢、藏民族在建筑和繪畫藝術領域的交流與融合。

      會上,羅布斯達、拉巴次仁、柳悟夏·次仁多吉、赤增繞旦、桑珠羅布、魯茸吉稱、洛呷等藏族唐卡非遺傳承人,就唐卡畫派歷史、畫師傳承以及代表作品等進行發言和交流。

      云南省唐卡非遺傳承人魯茸吉稱在發言中介紹,云南迪慶是多民族聚居區,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密集而頻繁,這種地域特色也體現在唐卡迪慶畫派的藝術風格上。當地的年畫、民族裝飾畫等對唐卡迪慶畫派影響深遠。

      “唐卡藝術是漢藏文化交流的具體例證,不同時代文化交融的氛圍對畫師的創作有直接影響,并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中。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既注重技藝的傳授,也會講清楚文化傳承與發展,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蔽鞑靥瓶ó嬙涸洪L、國家級非遺項目唐卡(勉唐畫派)代表性傳承人羅布斯達說。

      傳承人口述史,為非遺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2021年對于中國非遺保護工作來說,是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以2001年中國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第一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為標志,2021年是中國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20年,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10周年。

      作為“中國唐卡傳承人口述史”項目的負責人,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副研究員馮莉介紹,中國自2004年正式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開始,針對非遺建檔工作已做出了一些中國特色的具體實踐。其中,傳承人口述史概念的提出,以及在這一理念推動下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記錄、建檔等一系列過程性保護工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科學階段提供了中國經驗。

      “‘中國唐卡傳承人口述史’項目運用口述史方法,用傳承者的話語表達并闡釋唐卡繪畫傳統??谑鍪返恼{查和整理,是在充分尊重當地唐卡生產實踐的前提下,從文化傳承的語境中獲得意義,探索建立傳承人自身文化體系和表達邏輯的非遺檔案。這個項目自2017年啟動后,已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四省區實施開展,50多位學者參與其中,預計在明后年出版結項?!瘪T莉告訴記者。

      在對傳承人口述史的文體研究與非遺建檔的討論中,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教授、中國傳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副所長郭平認為,隨著傳承人口述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領域的廣泛運用,建立相應的學術規范成為緊迫的學術任務。特別是在文本書寫方面,一直以來相關研究成果比較匱乏?!敖ㄗh在分析與民俗志、民族志和非虛構寫作等相近文本形態差異的基礎上,明確傳承人口述史的文體特征與書寫方式?!惫奖硎尽?/p>

      青海民族大學師范學院教授卓么措認為,唐卡的傳承載體是“活生生的人”,是典型的“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爸袊瓶▊鞒腥丝谑鍪贰表椖渴菍⒖谑鍪费芯糠椒ㄅc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的一種理論與實踐創新,將傳承人不確定的“技藝與記憶”挖掘、搶救、整理,轉化為確定的、可以永久保存的文字形式,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副教授劉冬梅在口述史項目中,承擔對西藏昌都8個唐卡繪畫世家的口述史調研和寫作。“我的研究從家傳技藝的角度切入,進而到達繪畫流派的地域傳承,調研中注重將畫師個體生命歷程與文化遺產保護、漢藏文化交流、鄉村振興等主題相關聯,嘗試呈現活態的地方性繪畫史?!眲⒍方榻B。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朱靖江提出,影像口述史是影視記錄與口述史調研的交叉領域,在影視人類學的學科體系中,影像口述史不僅能夠獲得第一手的語言文字類信息,更通過對口述者形象、姿態、表情、時空背景等方面的影像記錄,可以達到影像深描的效果。在唐卡檔案記錄工作中,影像口述史的價值甚為深遠。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email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heyzo亚洲精品日韩|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中文字幕国产日韩|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四虎必出精品亚洲高清|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18 |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午夜| 久久精品人人槡人妻人人玩|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xxx国产精品xxx| 日韩免费视频网站| 日韩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品精品午夜视频|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精品∧v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9|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99re热视频精品首页| 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a级亚洲片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ⅴ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成人国产精品999视频|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高清免费久久午夜精品|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国产精品二区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精品| 九九久久精品无码专区|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精品午夜久久福利大片|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