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因多元文明交融,被譽為偉大的走廊,而河西走廊的勃勃生機,離不開高大連綿的祁連山脈。
雪山、青松、草地、河流……綠色代表著生機。在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祁連山下,他們播撒草籽恢復草原植被,或防沙治沙擊退沙漠,或植樹造林,讓綠色與祁連山的原始森林相連接,通過多種方式增綠護綠,爭取給祁連山帶來更多綠色與生機。
增綠守綠首次使用無人機為草原充“植”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位于祁連山東端,處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核心交匯地帶,全縣將近一半的面積是草地,草地總面積達473.19萬畝。
這里既是扼守西部風沙南侵的生態屏障,又是石羊河流域6條內陸河和黃河流域2條外流河的重要水源涵養補給區,更是“兩屏三帶”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的組成部分。
近年來,天祝縣持續加大草原綜合治理力度,先后實施了一批草原保護修復工程,完成退化草原修復治理161.2萬畝。
2022年至2024年,“武威市祁連山北麓水源涵養與生態保護修復”被納入“三北”六期工程三大攻堅戰重點項目,通過草種補播、施肥改良、毒害草防治、鼠害防控等綜合措施,在松山、華藏寺、祁連、旦馬等8個鄉鎮累計完成退化草原修復治理120萬畝。
此次治理的區域多數是山區,天祝縣林草局局長唐培皇介紹,山區道路難行,他們首次使用無人機大規模播撒草籽和肥料。
唐培皇介紹,這個項目治理面大范圍廣,全縣草原修復治理工程中面積破百萬,超過了歷年治理面積的總和,基本涵蓋了天祝縣與涼州區、古浪縣、景泰縣的邊界區域,在騰格里沙漠邊緣的祁連山地理屏障地帶形成草原生態屏障,對遏制風沙南侵具有積極意義。
從草方格開始 書寫“綠進沙退”
甘蒙省界治沙道路與緯七治沙道路交叉口
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地處祁連山北麓、騰格里沙漠南緣,曾飽受風沙的侵蝕,有些地方甚至寸草不生。
這里更是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三區四帶”中“北方防沙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縣荒漠化土地面積457.8萬畝、荒漠化率60.48%,沙化面積239萬畝、沙化率31.62%,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測縣。
“古浪將近三分之一的面積是沙漠,治理沙漠是繞不開的課題。”古浪縣林業和草原局業務干部龐凱說。
治沙,要先修路、后治沙,化整為零、各個擊破。
“第一天修好的路,第二天可能就被沙子掩埋了,但還是得修,沒有路,治理沙漠的麥草、水都無法運進去。”龐凱說。為此古浪縣建成縱橫交錯治沙道路168公里,為后續治理沙漠運輸人工和麥草提供了便利條件;將未治理沙漠分割成15個區域,化整為零,組織力量分區域開展集中治理。
先邊緣、后腹地,由近及遠、縱深推進,古浪縣從騰格里沙漠邊緣的移民區村莊開始,由近及遠、由易向難,持續向沙漠腹地推進,目前縱深最遠處達到30多公里,已與甘蒙邊界相連。
2024年7月,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邀請有關專家組成專家組,對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防沙治沙成效進行評估,得出“全縣沙化土地已初步治理,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的評估結論。
從草方格開始,古浪縣治沙的渠道和方式逐漸多元,從項目治沙、光伏治沙、公益治沙、義務治沙到產業治沙,終是實現了“綠進沙退”。
向南部山區要綠一路種到祁連山下
武威市涼州區南部山區碳匯林項目
2022年開始,武威市涼州區在祁連山淺山區適宜造林區域大力營造碳匯林,“向南部山區要綠”。
涼州區天梯山林場場長張世興介紹,按照規劃,要在謝河、古城、康寧、豐樂等鄉鎮,利用8年(2022-2029年)時間,建設碳匯林7.27萬畝。
2022年以來,涼州區在謝河、康寧、豐樂等鎮及國道312、省道308沿線等區域,營造以山杏、樟子松、云杉、沙棘、沙棗等為主的碳匯林2.62萬畝,配套建設的道路、電力、供水工程等基礎設施,輻射保障了周邊5萬畝土地的生產需求,累計投資2億元。
張世興告訴記者,目前他們種植的樹木,已經與祁連山上的原始森林“接壤”了。
除了山杏、云杉、沙棗外,他們還試驗種植紅松、油桃、油用牡丹等經濟林樹種,發展林下養雞、芍藥種植等經濟產業,探索打造“林—禽(畜)—花—游”觀光產業園。
張世興介紹,項目建成后,涼州區森林覆蓋率可提升近1個百分點,木材儲備量可增加20.45萬立方米,經濟效益年均可達3億元以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將成為涵養水源、促農增收、助力“雙碳”目標的“水庫、糧庫、錢庫、碳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