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qc0qw"></strike>
  • <strike id="qc0qw"><menu id="qc0qw"></menu></strike>
    tibet.cn
    home

    大湖觀瀾

    ——“呵護碧波蕩漾的青海湖”蹲點調研采訪(上)

    發布時間: 2024-08-15 16:42:00 來源: 青海日報


    青海湖畔漫步的黑頸鶴。


    逆流而上。


    布哈河畔休憩的赤麻鴨。


    普氏原羚悠然自得。


    湖畔濕地。

      從60萬米的高空俯瞰青海,青海版圖形似一只兔子,澄澈的青海湖是兔子的眼睛,更是青海的“眼睛”。

      青海因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是我國西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氣循環通道,是維系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態地位突出而重要。

      青海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高站位高標準推動青海湖生態環境實現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如今的青海湖,濕地面積持續增加、高密度植被覆蓋率持續擴大、青海湖整體生態功能持續增強,沙地、裸地、鹽堿地面積持續減少,生態功能不斷恢復,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盛夏時節,漫步在青海湖畔,藍天、雪山、草原、湖泊勾勒出一幅和美的生態畫卷。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炎炎夏日,青海湖北岸湖畔,一邊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大湖,天空的蔚藍倒映在湖水中,湖中裸鯉自由遨游。另一邊是連綿的沙丘,成片綠意點綴其中,烈日照映下,沙丘的金色與林木的綠色交相輝映。

      青海湖東北岸的克土沙區內,生態管護員華世才和妻子王海蘭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撿拾垃圾、防火巡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受到氣候因素以及傳統畜牧業發展的影響,青海湖北岸的克土沙區迅速向周邊蔓延,草場退化、土地沙化、原生植物減少,河道甚至出現季節性斷流,草原沙化嚴重威脅到青藏鐵路及青海湖生態安全。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泊,也是高原內陸湖泊濕地的典型代表,更是青海省“兩屏三區”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青海湖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保障東部農業區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

      克土沙區所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工程固沙,將秸稈埋進沙區,制成草方格,防止沙丘的流動蔓延,雖然每年都在固沙,但是效果甚微。“十二五”初期,克土沙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三北工程、天保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項目相繼實施,沙棘營養土坨造林、烏柳截桿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適合高寒沙區固沙綠化的先進實用技術應用到沙區治理。

      至此,“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沙丘出現綠意,野生動物在此安家。“剛來時,一眼看過去都是沙子,風一吹睜不開眼睛,身上到處是沙子,更不用說在沙區能看見活物,如今這里卻是大變樣。”今年4月,華世才在克土沙區巡護時,發現了一只猞猁,當時他與猞猁的距離只有十幾米,華世才說,如今的克土沙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非常多,普氏原羚、藏狐等成了克土沙區“常住民”。

      高水平保護好青海湖生態環境,重在修復治理,青海堅持靶向治理,岸上治沙,湖中治水。實施了入湖河流自然岸線修復工程,有效緩解河道側向侵蝕嚴重而造成的岸坡坍塌、河岸擴張、淹沒民居和草場、水土流失、草場沙化等問題。

      剛毛藻是水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生產者,為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提供食物來源和良好的棲息環境,提升了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但大量生長的剛毛藻,漂浮在湖面上完成生命周期后殘體堆積會對水生態環境造成一系列不利影響。截至目前,青海湖剛毛藻治理工程累計投資9505萬元,治理面積1200余公頃,打撈濕剛毛藻9.94余萬噸。

      同時,加大對剛毛藻打撈后制作有機肥的資源化利用,為實現剛毛藻閉環治理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守護生物多樣性“寶庫”

      盛夏時節,剛察縣泉吉鄉新泉村內,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觀賞湟魚洄游的生態奇觀,成千上萬的湟魚逆流而上,泉吉河呈現“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景象,需要“養家糊口”的鳥兒,蹲守在河畔獵捕湟魚。

      青海湖裸鯉被青海人親切地稱之為湟魚,每年端午節前后,湟魚便開啟一年一度的洄游之旅,泉吉河也就成了熱門旅游打卡地。

      青海湖裸鯉作為青海湖流域關鍵性物種,對維系青海湖流域“水—魚—鳥”生態鏈和生物多樣性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導致湟魚資源量銳減,開發初期青海湖裸鯉平均年產量2.1萬噸,到2002年青海湖裸鯉資源量為2592噸,僅為原始資源量32萬噸的0.81%。

      泉吉鄉新泉村村民郭永忠深有體會,“記得小時候,每年湟魚洄游時會在河邊打魚,那時候漁網的網孔有成年人胳膊粗細,打上來的魚非常大,后來漁網的網孔越來越小,打上來的湟魚也越來越小,越來越少。”

      湟魚銳減,青海湖發出危險信號!上世紀80年代開始,青海省持續實施限量捕撈及零捕撈政策:

      第1次:1982年11月至1984年11月,為期2年,每年限產4000噸;

      第2次:1986年11月至1989年11月,為期3年,每年限產2000噸;

      第3次:1994年12月至2000年12月,為期6年,每年限產700噸;

      第4次: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為期10年,零捕撈;

      第5次: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為期10年,零捕撈;

      第6次:2021年1月至2030年12月,為期10年,零捕撈;

      持之以恒保護好青海湖裸鯉資源,截至2023年青海湖裸鯉資源量恢復到12.03萬噸,然而這才僅僅達到了原始資源量的37.6%。

      青海一手抓青海湖封湖育魚,一手攻破人工增殖技術難關,提升人工增殖放流成效,建立了較為全面的青海湖裸鯉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科技平臺,先后完成科研項目20余項,取得國家發明專利6項,制定2個國家標準和9個地方標準。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規模穩步提升,從2002年的300萬尾增長到現在的2000萬尾,放流規格由5克/尾增加到10克/尾,已累計放流2億尾。

      此外,還在哈爾蓋河、沙柳河、泉吉河修建溢流堰式過魚通道7座,保證了青海湖裸鯉正常上溯產卵,洄游奇觀吸引游客前來“打卡”,就像郭永忠所在新泉村由過去的“打魚村”變為“網紅村”,村民也從過去的“打漁郎”轉變身份為“護魚人”,時代變遷,身份轉換,郭永忠和更多的村民并沒有因為無法捕魚而生活困難,生活條件反而越來越好。

      實踐再次印證,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大自然回饋將會更加豐厚,2023年青海湖裸鯉從“瀕危”物種降為“易危”物種。

      青海湖流域被譽為“青藏高原基因庫”,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在最嚴格的保護中,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并不斷豐富,青海湖是極度瀕危動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棲息地,其數量從2001年的300多只恢復到目前的3400余只;黑頸鶴由原有30余只增長到130余只;濕地指示性物種水鳥整體種群數量多年保持穩定,年累計達60.6余萬只。

      共享科普研學結碩果

      青海湖是世界最大的高海拔低溫湖泊、國際重要濕地,是中國最大的湖,被冠以“中國最美五大湖”之首,是大美青海乃至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自然生態及文化的最集中體現,是青海乃至中國的一張重要名片,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極具影響力和關注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讓青海湖永葆生機,讓綠水青山長長久久,讓生態理念根植每個人的心中,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走進青海湖鳥島水鳥自然教室,墻面的展板上介紹青海湖流域生存棲息的各種水鳥以及它們的生活習性,自然教室一隅是各種水鳥的標本,旁邊緊挨的是自然教室圖書角。

      “自然教室是宣傳碧波蕩漾青海湖的重要載體,生態體驗者可以在這里詳細了解青海湖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家底’,讓生態體驗者欣賞自然山水的同時,更深層次了解青海湖資源價值和保護意義。”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科技合作宣教處處長陳德輝介紹。

      除了在自然教室了解水鳥相關知識,還可以到青海湖入湖口布哈河觀鳥基地附近,觀察各種鳥類的生活習性,學習觀鳥方法,制作自然筆記。來到此處,棕頭鷗、鸕鶿、斑頭雁或展翅翱翔或低飛覓食,“青海湖自然課堂”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品牌受到青睞。

      如今,青海湖周邊各保護站一項重要職責就是科普宣教,他們以保護站為載體開展科普宣教以及培訓,積極引導社會更多群體關注并參與青海湖生態保護,也是生態管護不斷延伸的具體行動。

      與此同時,依托豐富的生態稟賦,申報仙女灣等青海湖自然教育基地7處、青海省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基地3處。編制青海湖自然教育與生態體驗專項規劃,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健全解說教育體系,搭建生態教育課程,打造精品自然課堂。

      同時,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與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和巴基斯坦肯哈爾湖簽訂湖泊生態保護合作備忘錄,建立了“青猶聯盟”國家公園青少年自然教育研學示范基地。

      哈爾蓋普氏原羚科普館監測大屏實時監測畫面中,雌性普氏原羚正挺著大肚子慢慢移動,遠處一只雄性普氏原羚左顧右盼為其放哨。普氏原羚科普研學基地開展生態研學、科普宣教,一波又一波訪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生態環保理念在越來越多人的內心深處扎根。

      如今,碧波蕩漾的青海湖,不僅依托各項科技手段提升生態保護水平和治理能力,且以項目實施為支撐,持續建立健全科普宣教體系,讓越來越多的游客乃至當地牧民,從內心深處根植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青海湖獨有的“草—河—湖—魚—鳥—獸”共生生態鏈趨于平衡。讓青海湖成為大美青海“皇冠上的藍寶石”,青海底氣十足,信心滿滿。

      手記:山湖情深守望綠色

      青海湖,中國最大內陸咸水湖,是令無數人心向往之的地方。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地理區位造就了獨特的自然稟賦,也定位了青海湖在全國乃至全球生態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高原生物基因庫、國際候鳥遷徙通道重要節點等一個個生態“標簽”,賦予了青海人民保護好碧波蕩漾青海湖的重要生態責任。

      環湖一周、深入采訪,耳聞目睹了很多關于青海湖生態保護的故事,無論是政府行為還是群眾參與,他們用躬身實踐演繹著關于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青海湖故事”。

      從布哈河入湖口出發,溯河尋源,奔騰的河水滋潤著沿岸的植被,也養育著沿河棲息的野生動物和依河而居的人們。越往布哈河源頭走海拔越高,經年累月,生態管護員們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缺氧帶來的身體不適,常駐于此守護源頭,確保讓每一滴清水奔騰向遠,他們知道,布哈河最終要匯入青海湖,盡管條件艱苦也要履行好自己的責任。

      關于青海湖,千人眼中有千面,但關于保護好碧波蕩漾青海湖,大家卻付諸著一致的行動,多年的保護轉化為綠色發展的“紅利”,環湖群眾有了更多致富增收的路子,也催生出更加多元的產業發展方式,靠湖“吃”湖的生態效益持續釋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更為廣闊。

      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境內的泉吉河、沙柳河、布哈河等都是湟魚洄游主要通道,一年又一年,湟魚洄游奇觀不僅展示著生態保護取得的成果,“湟魚經濟”也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帶動著以生態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當生態成果從一點延伸全域,展示了青海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蓬勃活力。

      在生態的維度中找尋發展的“出路”,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得益彰,在現有保護基礎上,交出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答卷,責任重大、任重道遠,應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牢牢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找到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點,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責編: 于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魚鳥共生 繪就大美青海“剛察畫卷”

      從捕魚到護魚,從政府行動到全民參與,從“瀕危”到“易危”,關于湟魚保護的場景歷歷如昨,正值湟魚洄游季,讓我們一同走近剛察,看生態保護的剛察探索。 [詳細]
    • 青海湖推動三個觀測站科研合作 為國家公園創建注入動力

      未來,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將攜手“三站”,以未來青海湖國家公園“一院三中心”平臺建設為契機,合力打造青海湖科學研究平臺、建立青海湖科學研究合作機制、做好科研成果應用轉化,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詳細]
    • 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監測顯示,2023年,青海湖流域水資源總量為33.02億立方米,與多年平均總量相比偏多29.3%;積雪面積較上年減小27.81%,較近10年平均面積增大22.05%;草地植被平均覆蓋度達65.70%。 [詳細]
    email
    国产精品jizz观看| 免费精品国产日韩热久久|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十八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播放| 日韩视频在线一区|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四卡| 99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国语 | 老司机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州精品女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九九九|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日韩精品一二三区| 全国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a不卡|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 日韩免费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主播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不卡在线电影| 精品极品三级久久久久| 日韩亚洲综合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沈樵| 日韩精品一区二三区中文|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成人免费aa在线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不卡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66| 热99RE久久精品这里都是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