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濕地的定義中,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濕’字左邊的三點水分別代表了大氣降水、地下水和周圍水系的補給……”近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青海湖畔的仙女灣景區,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活動。
來自剛察縣寄宿制民族初級中學的40名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礦泉水瓶、活性炭、小石子、棉花等材料,動手制作了簡易過濾裝置,模擬濕地水體的自然凈化過程。
初二年級的藏族女孩寬太吉眼中閃爍著興奮與好奇。她說:“參加這樣的活動,我能去探索濕地的奧秘,明白了濕地保護的重要性,也更加熱愛我的家鄉。”
“把研學地點設在青海湖畔,也是為了把生態保護的意識種在人們心里。”帶隊老師趙少杰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也是青海湖流域地表過程綜合觀測研究站的工程師。自2017年起,他每年夏天都會來到青海湖,在這里進行三個多月的實地研究。
“這幾年青海湖生態向好,降雨量明顯增多,這是大自然和人類共同努力的成果。”趙少杰說。
眼下正值青海湖裸鯉洄游高峰期,在青海湖湟魚家園景區,“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景觀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作為青海湖的“原住民”,俗稱“湟魚”的青海湖裸鯉曾因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而面臨種群危機。然而,經過多年的生態保護,目前青海湖裸鯉的資源蘊藏量恢復到12萬噸,是保護初期的40多倍。
6月27日,青海湖湟魚家園景區內“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景觀。王梓涵 攝
剛察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人員拉加才仁介紹:“我們每年6月至8月都會安排人員24小時駐守在河道邊,打擊偷捕行為,還救助擱淺的湟魚,將它們安全送回水里。”
與此同時,游客們生態保護的意識也在逐漸增強。在青海湖景區工作近十年的李長存見證了這一變化。她回憶說:“我剛到青海湖工作時,這里天氣寒冷,風沙天氣多,游客的環保意識相對較弱,我一邊走一邊撿垃圾時,心里不是滋味。”
“現在不同了,游客不僅關心環境,還主動參與保護。每當游客主動聊起青海湖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時,我都感到很驕傲。”李長存笑著說。
6月27日,游客正在青海湖仙女灣景區游玩。王梓涵 攝
如今的青海湖,在各方的守護下,呈現出“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湖和諧”的美麗景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