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個特金獎花落誰家?細葉蓮瓣蘭之鄉魅力幾何?探秘第三十一屆中國蘭博會
2月27日,第三十一屆中國(維西)蘭花博覽會(以下簡稱蘭博會)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開幕。
中國蘭花博覽會被業內稱為蘭界“奧林匹克”,在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有較大知名度和美譽度的蘭花專業博覽會。此次蘭博會以“探三江腹地秘境、賞空谷幽蘭神韻”為主題,主展館設云南楚雄館、貴州館、南靖蘭花、陜西省蘭花協會等27個主展位,展出各類蘭花4000余盆。
中國花卉協會副會長趙良平、中共維西縣委書記馬盛春、迪慶州人民政府副州長李濤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國花卉協會蘭花分會會長朱根發宣布精品國蘭評選結果。
獲獎產品從以連瓣蘭為主的700盆參評蘭花中評出。包括特金獎20個,以及金獎、銀獎、銅獎、組織獎等其他獎項共300個。其中蓮瓣蘭‘藝草紅舌’、秋枝‘仙湖霞光’、宋春‘大好河山’、兔耳蘭‘玉兔’等特金獎蘭花備受關注和好評。朱根發說:“特金獎蘭花具有品種新、觀賞價值高的共同特點。”
以下為部分獲得特金獎的蘭花展品:
科技蘭‘滃山素’
蓮瓣蘭‘金蘋果’
蓮瓣蘭‘金尊’
蓮瓣蘭‘無極’
蓮瓣蘭‘馨雨荷’
蓮瓣蘭‘雪里桃花’
綠蘭‘白云山岫’
墨蘭‘花之錦’
秋榜‘萬山紅緣’
送春‘大好河山’
位于室外的近4000平米的蘭友交流區交易火爆。貴州盤縣蘭友龍云江帶來的秋枝、宋春等蘭花,現場成交額達2.3萬元。云南林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張國林是從大理趕來觀展的。他告訴筆者:“本次蘭博會人多花多,千言萬語一句話,熱鬧非凡。”
趙良平在致辭中提到,蘭花產業要從過去所謂的“高端消費”轉為專業消費與大眾消費并重,讓蘭花走進尋常百姓家。從業者應強化蘭花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推進蘭花產業科技創新,并充分利用中國蘭花資源優勢,不斷延長蘭花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同時,要大力弘揚蘭花文化,以優秀蘭花文化的精神力量引導蘭花供給與消費。
以上為蘭博會現場的蘭花展示
活動同期,迪慶州農商行維西支行副行長付艷華與維西蘭花協會會長陳洪武簽署額度2億元授信。南靖縣政協主席陳群偉和中國花卉協會蘭花分會會長朱根發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此次蘭博會將持續至3月2日。除舉辦蘭花精品展、召開中國花卉協會蘭花分會理事會2024年年會、舉辦第十一屆中國蘭花產業發展論壇外,還舉辦了蘭花書畫攝影作品展、維西旅游推介會暨非遺展演推介、民族交往交流、特色產品展銷等活動。此外,還組織參觀考察了當地蘭花種植示范園、蘭花村。
維西地處滇西北高原,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腹心地,山高谷深、溝壑縱橫。“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立體氣候,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當地是中國細葉蓮瓣蘭的天然原生種源特產地、原生地和生產地。境內擁有中國150個蘭花原生種、80多個特色名花和200多個新種。
1990年,維西細葉蓮瓣蘭‘太白素’在第二屆中國(廈門)蘭花博覽會上一舉奪魁,讓世人看到了蓮瓣蘭迷人的風采。截至目前,以縣花‘太白素’為代表的蘭花和‘滄雪奇’‘心雨荷’‘水點桃花’等維西縣名蘭,在各級各類蘭花展示活動中,斬獲各類獎項近200次,獲得金獎50余次。
近年來,該縣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以生物資源為依托,加強產業培育。在制定出臺蘭花保護方案,全面禁止野生蘭花采挖,加強資源保護的同時,積極挖掘探索蘭花代養代管分紅機制,解決產業小、散、弱的問題。并積極推動“維西蘭花”地理標志認證和種質資源認定,有效保護本地蘭花原生資源,并推動全縣蘭花產業高質量健康發展。
目前,全縣陽臺、房頂、庭院養蘭蔚然成風,形成愛蘭、種蘭、養蘭、護蘭的良好氛圍。當地共有蘭花養殖企業30家,養蘭戶占全縣戶籍人口總戶數的15%以上,栽培蘭花180多萬盆。維西蘭花除在國內熱銷,還遠銷日本、韓國等地,充分展示了維西優質的國蘭資源。
迪慶州人民政府副州長李濤表示:將以舉辦本屆蘭博會為契機,進一步提升蘭花種養水平和產業質量,提高細葉蓮瓣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蘭花產業“由弱變強、走向全國”。
本屆蘭博會由中國花卉協會蘭花分會主辦,中共維西縣委、維西縣人民政府承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獨克宗古城開展除患攻堅行動約談培訓
近日,迪慶州消防救援支隊持續深入獨克宗古城以“房東大會”形式,組織200余名社區居民、商戶、住戶及社區工作人員開展除患攻堅行動約談培訓。[詳細] -
德欽縣政企合力推進古水水電工程建設
德欽縣委、縣政府將以最大的誠意和最優的服務,全力協調解決水電站施工和運營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問題。[詳細] -
香格里拉市:“點線面”筑牢黨員教育培訓陣地
2023年,香格里拉市堅持把黨員教育工作作為提升黨員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的重要抓手,壓實工作責任、創新教育載體、整合教學資源,通過構建“點線面”黨員教育矩陣,開創黨員教育工作新局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