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新衣、住新家、交新朋友……四川爐霍牦牛過上新生活
一人手持盛滿鹽粒的不銹鋼盆引誘牦牛,待其“上鉤”后,眾人擒住牛角,沒等牦牛回過神,一件銀白色的披風便套在了牛身上……近日,記者走進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宗麥鄉集體農場時,三果村黨支部副書記修果馬拉正帶著大家給一頭頭牦牛穿衣服。
“宗麥鄉平均海拔3800米,氣溫較低,這個披風一面吸熱一面保暖,可以降低冬季牦牛的死亡率,同時防止牦牛掉膘。”宗麥鄉黨委副書記任玉荷說。
牦牛披風是爐霍縣牦牛減排CCER及可持續牧場建設項目的重要內容,復雜的項目名稱背后,原理其實很簡單——穿上披風的牦牛御寒能力增強,冬季減少掉膘,能減輕草原過載壓力,從而達到減少碳排放的效果。
“我們今年共發放兩萬套牦牛披風,主要目的還是保膘、增膘,實現早出欄。”爐霍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往粗放的養殖方式,到了冬季牦牛挨餓受凍,會陷入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平均6年才能出欄,給產業發展帶來很大困難。
而今,除了穿上新衣,助力減排,爐霍縣牦牛的生活還迎來更多新變化。
行走在宗麥鄉草原,遠處,一頭頭白色牦牛仿佛朵朵云彩,格外引人注目。這是爐霍牦牛的新朋友——從青海引進的白牦牛。
“原始的放養方式導致部分牦牛近親繁殖,有品種退化的風險。引進白牦牛,可改良本地牦牛品種。”爐霍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爐霍縣還引進九龍牦牛、麥洼牦牛、蜀宣花牛等品種,對本地品種進行了改良。
“白牦牛還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任玉荷指著一棟棟帳篷樣式的牧家樂說,“游客到了我們這里,不僅能逛草原、品酥油茶,還能看到稀奇的白牦牛,拍照很‘出片’。”
再往前幾公里,是牦牛的新家和新食堂——一座座智能暖棚內,清水潺潺流動,青貯飼草滿坑滿谷。近年來,爐霍縣相繼開展退牧還草工程、牲畜暖棚建設、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牲畜巷道圈建設等項目。2023年,該縣種植各類飼草總面積達10790畝,累計建設牲畜暖棚758座。
冷了有房住,餓了有草吃,截至2023年底,全縣牦牛出欄量從2020年的2.91萬頭增至3.88萬頭。
牦牛過上新生活的同時,宗麥鄉也有自己的堅守,“我們堅持只喂天然飼草,這樣不僅牛肉質感好,也為以后發展綠色有機產品打好基礎。”任玉荷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雪域高原山海情長 玉環爐霍攜手奮進新征程
從雪域高原到東海之濱,跨越2600公里的支援,如同一條連心線,將浙江省臺州市玉環市與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緊密聯系在一起,建立起“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的深厚情誼。[詳細] -
農場里的一場“共富試驗”
增收動力來自一場“共富試驗”——近年來,充古鄉在阿都村、青卡村和各汝村以黨建引領,實施了一場“三村合一”土地改革,探索增產增收路徑。[詳細] -
爐霍望果民俗文化活動開幕 田間地頭唱響“大地歡歌”
在當地的藏語中,“望”的意思是土地,“果”的意思是轉圈。“繞田間地頭轉圈”的“望果”活動,是爐霍等地農區居民一年一度預祝豐收的傳統節日,又稱為豐收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