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雪豹之鄉:鏡頭前后是生命的平等對話
“牧民攝影師就是‘雪豹的朋友’,他們世代生活在這里,有種‘時刻準備好’的狀態,腳步與眼力要比專業攝影師更厲害。”近日,紀錄片《雪豹和她的朋友們》導演奚志農表示。
該片正在全國上映。日前,主創團隊回到拍攝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與當地牧民分享背后的故事。據悉,該片由野生動物攝影師、“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奚志農與三位雜多縣昂賽鄉的牧民攝影師花費六年時間拍攝完成,片中超70%的鏡頭由牧民攝影師拍攝。
資料圖為攝影師在雜多縣境內拍攝的雪豹。雜多縣委宣傳部供圖
雜多縣是瀾滄江(湄公河)和長江南源發源地,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境內以高原峽谷為主,濕地、草甸、森林鑲嵌分布,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尤以雪豹集中棲息,被譽為“中國雪豹之鄉”。
2016年,奚志農在雜多縣昂賽鄉遇到了拿著卡片機拍攝雪豹的牧民達杰和次丁,“我提議他們換更好的設備,我教他們使用。”從那時起,不斷有牧民加入奚志農“追豹”的隊伍。
次丁的家在昂賽鄉年都村,“從前,我只是拿著相機,在山上隨便拍拍花草。”他說,直到認識老師后,才開始專注拍攝野生動物。
“為了近距離拍攝雪豹,有時要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嶺,一蹲幾小時,雙腿失去知覺;有時車陷進冰窟子里,一天一夜才回到家。”他向記者回憶。
“正因很辛苦,自己的付出都傾注在作品中,才更有滿足感。”次丁說,從前放牧時偶爾也能碰見雪豹,“但不會在意,甚至不多看一眼”,現在才越發感到雪豹的靈性和神秘:“好像我在用鏡頭和它們說話。”
次丁還拉著兒時的伙伴更求曲朋一起跟隨奚志農學習攝影。“剛開始只會按相機快門,連光圈、景別、構圖都不知道。”而如今,鏡頭仿佛變成更求曲朋的“另一雙眼睛”:“通過它我看到了一些被忽略的美,過去習以為常的草場、山坡,現在看好像每天都是不一樣的。”
資料圖為攝影師在雜多縣境內拍攝的雪豹。雜多縣委宣傳部供圖
“不僅如此,鏡頭也讓我看到更大的世界。”更求曲朋說,成為牧民攝影師后,逐漸走遍多個城市,“讓全國觀眾通過這部電影看到昂賽的山水和野生動物,是我最大的自豪。”
紀錄片中,雪豹母子相依相伴的畫面令人動容,其中很多鏡頭出自牧民攝影師之手。奚志農說:“自從我拿起攝影機的那天開始,就夢想拍出中國的‘動物世界’,這是中國人拍的第一部雪豹電影,牧民攝影師是主創團隊,亦是故事中最重要的角色。”
從簡易卡片機、“只會按快門”到操控無人機、熟練使用各種“長槍短炮”;從“習以為常”到總結雪豹活動規律、生活習性,一路走來,奚志農見證了牧民攝影師的成長。
“‘野性中國’工作室成立后,我們聯合相關機構于2004年開設第一屆‘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希望將更多一線的生態保護工作人員培養成為年輕攝影師。”他表示。
資料圖為攝影師在雜多縣境內拍攝的雪豹。雜多縣委宣傳部供圖
近些年,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牧民管護員群體中,拍攝野生動物漸成風尚。借由野生動物攝影大展、生態人文采風活動、自然觀察節等各類機會與平臺,牧民們得以認識、結交國內外知名攝影師,在經驗交流、野外實踐中不斷進步。
即將于8月21日—26日在玉樹州舉辦的“同飲一江水光影耀瀾湄”2023瀾湄國際影像周活動,也將繼續助力“在地”攝影師們與外界的深入交流對話、互通互鑒。該活動面向瀾湄流域國家征集圖片和視頻,邀請主流媒體、網絡大v、文化界代表,赴玉樹體驗江源風情,組織中外攝影師進行地面、空中、日間、夜間多維度影像創作。
“拍攝野生動物是我一生的追求,2015年第一次來到瀾滄江源雜多,就被這片美麗的土地迷住了:成群的巖羊、白唇鹿,都不怕人,很震撼。”奚志農說。這里的牧民將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滲透在血脈里,“透過鏡頭,他們看見的,也許是自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導演奚志農:雪豹“恩賜”的那些日子
由奚志農導演、專業攝影師柯炫暉與牧民攝影師達杰、次丁、更求曲朋組成的攝影團隊,“探險”六年拍攝的紀錄電影《雪豹和她的朋友們》已于8月4日上映,這是第一部由中國攝影師自己拍攝完成的雪豹電影。[詳細] -
“雪豹窩”里的草根野生動物攝影師:不打擾是最基本原則
“希望更多國際上的攝影大師來到天峻,用他們自己的鏡頭記錄下我們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取得的成績,同時也想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野生動物保護當中,讓我們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蔡海勇說。[詳細] -
生態管護員更求曲朋:“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005年以前,雪豹的蹤跡在這里幾乎消失。直到2012年,保護區工作人員才陸續拍到雪豹的畫面。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保護區的雪豹多了起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