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光伏+”背后的“1+1>2”
黃河公司在光伏電站種植牧草。黃河公司供圖
黃河公司西寧分公司職工正在進行電池片氮化硅膜厚測試。通訊員 李龍 攝
穿梭于黃河公司的光伏矩陣間正在吃草的光伏羊。 通訊員 連炳棋 攝
黃河公司百兆瓦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通訊員 李鑫業 攝
新時代,能源綠色發展是必然要求,能源轉型發展是必然趨勢。
踏著這一時代節拍,青海省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完成了由弱到強的完美蛻變,截至2022年底,全省電力裝機達4468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90%以上,始終保持全國領先,開辟出清潔能源發展的一片新天地。
在能源轉型的發展浪潮中,國家電力投資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抓住機遇,激發高原風光資源潛力,結合清潔能源產業建設,逐步構建起“光伏+生態治理+生態牧業”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這不僅是青海省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生動注腳,更譜寫了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如今的青海,在“雙碳”愿景下,點亮清潔能源產業集聚的“綠色”民生之“燈”,正成為關鍵一環。值此春光無限美,我們從塔拉灘出發,不斷探尋“光伏+”背后的民生與創新之路。
“量身定做”——
積極打造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樣板
光伏發電是根據光生伏特效應原理,利用太陽能電池將太陽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它不排放包括溫室氣體在內的任何物質,無噪聲、無污染,太陽能資源分布廣泛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光伏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光伏電站開發建設速度雖然較快,但設備的研發、標準的制定滯后于電站的建設,要想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還要克服很多困難。
“尤其是大規模百兆瓦級并網光伏在電站設計、設備選型、在線監測儀表選配、運行數據采集、傳輸、分析等方面存在諸多難題,受設計理念及水平、設備制造水平的限制,大型光伏發電系統數據對比分析、實際運行性能評估方法單一。”黃河公司規劃發展部副主任高曜軍說。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光伏產業園里,作為光伏電站“骨架”的光伏支架,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由于常年隱匿在組件背后,其重要性常常被人忽略,然而,一旦考慮到光伏電站要在風吹日曬中挺立多年,電站中的任何部件就均不容忽視,光伏支架更是如此。
“支架主要可分為固定式支架和跟蹤式支架,固定式支架中又可以細分為普通型和可調節型等,跟蹤式支架也可細分為平單軸、斜單軸和雙軸等,根據不同用途和保存時限,支架的選擇也有所不同,比如為了方便羊兒吃草,固定式支架平均都要高于1.2米。”黃河公司海南分公司產業園項目部站長助理楊軍說。
至于哪個支架更適合?如何高效率地匹配到最佳的支架?這些問題,我們在實證基地找到了答案。
面對光伏行業發展的技術問題,考慮光伏產業發展的需要,黃河公司歷時3年完成方案設計、設備選型等基礎性研究工作,經過反復調研論證,最終選址在共和縣建設143兆瓦容量的、具備試驗功能的并網光伏發電實證基地,一期建設于2016年6月底投產發電,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首個大型光伏戶外測試對比平臺。
“實證基地給后續大規模光伏電站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實例,充分釋放出光伏發電潛能。”黃河公司工程部副主任劉世隆說:“實證基地囊括了國內外光伏知名制造商、組件、逆變器等,涵蓋國內外多種最先進的技術,選用26種組件,21種逆變器,17種支架,展示30種設計理念、15種新設備、30種新材料以及4種電池的儲能技術。給出了上百種光伏技術和產品的對比數據,為全球光伏行業設計、施工、設備制造、研發、規范編制、投資效益分析等提供實測數據,為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行業標準。”
“上光下養”——
實現光伏產業和綠色民生發展共贏
既要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又要積極探索清潔能源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新征程上,光伏產業如何賦能當地“綠色民生”發展,青海省能源企業將如何作為?
面對這道“必答題”,一系列“答案”浮出水面。雖然選擇眾多,但因地制宜仍然是首要標準。
作為全省清潔能源發展建設的先行者、創新發展的排頭兵,黃河公司積極推進能源科技創新、深化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擴大“能源民生”效應,“光伏羊”已經成為青海的一個亮麗品牌。
自2011年黃河公司在塔拉灘利用荒漠化土地和光照資源開發建設光伏電站以來,為避免破壞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黃河公司實踐探索得出“光伏+牧場”的綠色發展新路子,以最佳生態修復功能,助力草場牧場恢復,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呈現“雙下降”趨勢。
2015年,鐵蓋鄉與黃河公司簽訂協議,將哈汗土亥村、上合樂寺村和下合樂寺村總共16戶養殖戶的羊群放進了光伏園。如今,在一個個光伏板的“庇護”下,昔日荒灘變成了草原牧場,如珍珠般散落的羊兒在園區內悠閑覓食,成為當地獨特一景。
“建設光伏電站以后,光伏子陣內平均風速降低41.2%,空氣濕度日均增濕2.8%,20厘米深度土壤增濕32%,風速的降低,有利于土壤保持濕度,植被覆蓋增加80%,減少荒漠化土地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牧羊,也帶動了當地牧民增收。”黃河公司新能源生產部主管宦興勝說。
而這只是光伏產業化身民生發展紐帶的一個縮影。未來,光伏產業怎樣才能持續為民生經濟帶來新動力,在延伸和發展中形成集成化和規模化效益,成為更值得探索的新目標。
面對未來發展,宦興勝告訴記者,圍繞高價值經濟作物種植及試點研究、牧業與草場保護動態平衡及牧業試點研究、產品銷售及經濟模型優化研究、“光伏+生態+草藥+牧業”的綜合產業經濟性典型方案及試點研究等四個方向,在建設光伏電站的同時,同步建立荒漠生態治理產學研產業試點項目,推進周邊荒漠生態治理,同步發展“光伏+”綜合產業,真正實現政府、企業與當地農牧民在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上的共贏。
“同頻共振”——
創新賦能光伏產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一直以來,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界光伏看中國、中國光伏看青海、青海光伏看黃河。”2010年,黃河公司進軍光伏發電領域,截至目前,光伏發電裝機達933.61萬千瓦,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電站運營商。
光伏“內卷”,眾所周知。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光伏產業一體化發展仍然被視為一片充滿潛力的“藍海”,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引領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跟跑并跑,到局部領跑,咬定科技創新,黃河公司成功突圍。在青海創造了光伏領域的“五個世界之最”: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伏產業園區、全球最大的單體光伏電站、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電站、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實證基地、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分布式調相機群。
“目前公司形成了集創新研發、規劃設計、光伏制造、電站建設、運行維護、專業服務為一體的清潔能源產業體系,擁有多晶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光伏電站建設運營和組件回收的綠色循環全產業鏈。”黃河公司電力協同產業部副主任孟慶平說。
實現光伏產業創新發展,需要“新速度”。黃河公司“青海產”國內第一條產業化IBC電池、組件生產線,量產平均效率達到24.5%以上,研發效率達到25.06%,生產規模及產業化技術水平全球第二。黃河公司始終堅持科技引領和技術創新,持續在光伏電池組件制造領域保持行業領先水平,引領行業新技術發展和應用。
孟慶平介紹:“基于IBC電池自主開發出建筑夾膠雙玻組件、輕量柔性組件等多種BIPV產品,國內已建成多個項目。產品應用于貴州茅臺綜合智慧能源項目、西藏開投能源基地綜合智慧能源項目、北京龍脈溫泉綜合智慧能源項目、‘國和一號+’智慧核能綜合利用示范項目等綜合智慧能源項目,其中北京龍脈溫泉綜合智慧能源項目為首次實現BIPV產品的兆瓦級應用。”
實現光伏產業創新發展,需要“新模式”。黃河公司科技與創新部主管張忠凱告訴記者,黃河公司依靠國內外現有先進技術,開展光伏發電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光伏組件回收技術研究、光伏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征、趨勢分析及驅動力分析、光伏綜合經濟成本和收益核算、碳減排與經濟效益協同等五個方面研究,構建光伏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探索形成碳減排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光伏產業在民生和創新發展的背后,凝聚著黃河公司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創新。在這里,清潔能源發展看得見、摸得著,有節奏、不停歇。未來,伴隨清潔能源產業的快速突進,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黃河公司將繼續向著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目標勇毅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全球最大光伏產業園去年發電量達144億千瓦時
據記者了解,自2012年以來,青海省海南州已累計投資1375億元建成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如今,已初步形成水風光儲熱為支柱的產業集群,清潔能源裝機容量4314萬千瓦,并網裝機容量2094萬千瓦,占青海省的52%。[詳細] -
穩步邁向青海光伏產業 春光無限的遠方
依托青海清潔能源供應優勢,亞洲硅業用綠色電力生產多晶硅,有效減少了光伏產業自身的“碳足跡”。[詳細] -
青海積極探索“光伏羊”生態畜牧業新路徑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光伏塔拉灘光電園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光伏基地,年均發電量100億千瓦時,植被覆蓋率達80%,原本的荒漠之地變為綠洲,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詳細] -
全球最大光伏基地實現板上發電、板下牧羊
截至2022年底,青海海南州共和縣光伏塔拉灘光電園養殖藏羊2萬多只,年牧草產量達11.8萬噸,年節約養殖成本720萬元人民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