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退化成長江源普遍現象 全球變暖需有效應對
“江源之水冰川來。”由長江水利委員會牽頭組織的2021年長江源綜合科考中,冰川觀測是重要考察內容。
作為長江源支流布曲的源頭,冬克瑪底冰川是此次科考的重要觀測點。采集冰川腳下融水、植物、泥沙樣本,架設激光觀測儀掃描冰川,無人機航拍冰川地形地貌……在5000多米海拔的冰川腳下,科考隊員們忙著為冰川做“體檢”。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唐古拉冰凍圈與環境觀測研究站站長何曉波,從2005年開始值守冬克瑪底冰川下的觀測站。他介紹,過去10多年來,冬克瑪底冰川后退了200多米,“原來的一條大冰川,2009年開始退縮分成大、小冬克瑪底兩條冰川”。
全球變暖,是長江源冰川退化的主要因素。最新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1)》數據顯示,全球山地冰川整體處于消融退縮狀態,1985年以來山地冰川消融加劇。2020年大、小冬克瑪底冰川末端分別退縮了10.1米和15.7米。
長江科學院水資源所所長許繼軍介紹,冰川是長江源眾多河流湖泊水源補給主要來源之一。冰川消融期還能保持徑流補給,當消融退縮到“拐點”甚至完全消失,失去冰川的水量調蓄功能后,必然導致河湖來水銳減,帶來江源地區草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等風險。
加強冰川退縮的觀測研究與保護應對,成為當前緊迫的課題。針對冬克瑪底冰川,中國科研工作者已積累30多年不間斷的觀測數據。同時,中科院西北研究院與長江科學院已在冬克瑪底冰川和布曲流域布設大量自動觀測設施,密切監測冰川退縮的成因及生態影響。
“冰川退縮是個全球性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長江委副主任胡甲均表示,延緩冰川退縮,亟需研究和解決全球變暖問題,這需要加強科學觀測與分析研究,助力青藏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之外,也需要全社會踴躍參與“減碳實踐”,倡導“低碳生活”,減少人為活動干預,共同保護人類寶貴的冰川資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我國科研人員為冰川“巧蓋被子”遏制其消融之勢
經過近半年試驗和研究,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科研人員發現,利用人工措施,為冰川“蓋被子”,能夠在冰面阻擋太陽輻射和冰面的熱交換,達到減緩冰川消融之勢的目的。[詳細] -
鳥瞰長江源最雄偉的冰川——崗加曲巴冰川
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崗加曲巴冰川,坐落于長江源園區的各拉丹冬雪山東坡,從空中俯瞰,層疊的冰塔顯得尤為壯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