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高原行|引來活水,潤了民心旺了產業
日秀瑪村村民在接水。
驅車出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區,向西北20分鐘,就來到風景秀麗的黃乃亥鄉日秀瑪村。磚瓦房錯落有致,水泥路干凈平坦……而就在幾年前,這里還難以擺脫貧困,就連吃水都困難。
曾經的焦渴,讓村民吉毛才讓記憶猶新:“吃水只能靠背,來回一趟兩個小時,別說敞開洗漱了,就連做飯也得省著用。”吃窖水、常斷水、難取水,困擾著鄉親們。
天津援青干部的到來,讓用水難的情況發生了改變。
“跑了一個夏天,爬遍周圍大山,終于在海拔3800米的一處谷底找到了新水源。”去年,天津援青工作隊了解到鄉親們的困難,迅速投入找水、勘測、打井工作。3個多月的緊張勞碌后,黃乃亥鄉重點貧困村人畜飲水安全工程全線完工,比原計劃提前84天通水。“擔心輸水管道冬季破損,援建干部們特意將地下輸水管道埋深從原先的1.5米加到2.6米,冬季也不用擔心吃水難了。”吉毛才讓說。
干凈方便的自來水,推動了日秀瑪村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合作社理事長旦知加掰著手指給記者算起了賬:“2017年合作社就成立了,可經常斷水,影響養殖規模。去年通水到現在,我們已經養了240頭牛,明年我們還要擴大養殖規模,大伙兒一起增收。”言語間都是喜悅。
吃水不再難,產業發展好,脫了貧的鄉親們心勁兒更足了。在天津援青干部的帶領下,大伙兒開始種植藥材。
日秀瑪村村后有個山坡,村民夏毛扎西正在黨參田里鋤草。“以前種青稞賺錢少,現在天津來的干部幫我們發展黨參種植,收益特別好,每畝地增收1000多元。”夏毛扎西笑得合不攏嘴,“種植技術、設備都有保障,而且還是訂單式收購,也不愁銷路。”就在旁邊,一個3000畝的草藥種植基地——榮程百草莊園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
“黃南州種植藥材有突出的氣候、區位和文化優勢。我們因地制宜與企業合作,真真切切幫助當地企業和群眾,同時滿足外來企業的需求,實現雙贏。”天津援青指揮部指揮、黃南州副州長洪世聰說。
干完一天的農活,傍晚來到村里的黨群服務中心和鄰居們跳鍋莊,這是夏毛扎西最輕松的時刻。服務中心設有黨員示范點、便民服務點、農家書屋、矛盾調解中心、小廚房等,鄉親們有事辦起來很方便,沒事時進行休閑娛樂也很愉快。夏毛扎西信心滿滿地說:“有援建干部們幫忙,咱養的牛、入的股、種的黨參,都能賺錢!”
記者手記:有付出,也有收獲
汩汩清水,解了百姓的渴,滋潤產業的“苗”,更見證了天津援建工作隊與當地群眾的情誼。
10年來,天津援青累計落實資金10.35億元,實施援建項目227個;黃南州分10批選派53名黨政干部,到天津交流掛職鍛煉;雙方簽訂了包括科教文衛、商貿旅游等在內的131項幫扶合作協議。
“援青的幾年,是付出的過程,也是收獲的過程。助力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的點點滴滴,以及鄉親們的淳樸和熱情,將是我們一生珍貴的記憶。”援青干部的一番話讓人動容。天津、黃南兩地攜手澆育的幸福花兒,正盛放在美麗的山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脫貧攻堅高原行|幸福日子還長著呢
村民生活方式變了,思想觀念也隨之變化。如今走在長江源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生機和活力,村民們干勁十足,朝著更加幸福的生活前行。可以想見,長江源村還會繼續變,越變越好,越變越美。[詳細] -
脫貧攻堅高原行|青海省興海縣:服務沉下去 村民富起來
“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模式,讓婦女展才藝、增收入。丁英芳現在年收入近4萬元,還經常為殘疾婦女免費指導繡法技藝。她說:“我們也能用自己的雙手繡出好日子!”[詳細] -
脫貧攻堅高原行|綠了草原 紅了日子
在草原采訪,最令我感動的是,牧民們自發懸掛起的一面面五星紅旗,在帳篷前、在屋頂上,獵獵飄揚;最讓我難忘的是,牧民們那一張張純真樸實的笑臉,洋溢著幸福喜悅,真誠渴望與你分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