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在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熱薩鄉,一陣陣清亮的扎念琴聲正從央德扎念民族傳統手工農民專業合作社傳出。這座占地2300平方米的兩層藏式建筑里,15名社員正專注制作著藏族傳統樂器——扎念琴,琴身上細膩的木紋與彩繪藏式圖案交相輝映,訴說著非遺技藝與鄉村振興交融的新故事。
圖為合作社手工制作的扎念琴
扎木念是一種彈撥樂器,是西藏普遍流傳的藏族傳統樂器之一。“扎木念”作為藏語音譯,可以直譯為“悅耳之音”。拉孜作為堆諧之鄉,扎木念是拉孜堆諧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樂器,同時,拉孜也是西藏有名的制琴之鄉。
扎念琴有六弦琴、八弦琴、十六弦琴等,其中以六弦琴最為普遍,廣泛流行于西藏各地。琴身為木制,由共鳴箱與琴桿和琴頭等構成。此外還有琴弦、琴馬、弦軸、撥片和挎帶等附件。扎念琴體通常由柏木、紅木、胡桃木、檀香木制成,蒙皮為山羊皮、蟒蛇皮等。我們常見到的六弦琴,其琴身長約一米多,有六個旋扭,彈奏部為木質共鳴箱,音色柔和悅耳,琴身輕便。
圖為索郎正在制作扎念琴
作為“堆諧之鄉”拉孜縣的代表性樂器,扎念琴制作已有數百年歷史。合作社負責人頓加介紹,一把純手工扎念琴需選用楊木做共鳴箱、花梨木制琴桿,經過刨削、雕鏤、蒙皮等20余道工序,一個人耗時6天左右方能完成。“琴頭雕馬象征吉祥,背面‘巴絡'凸紋既美觀又防滑,這些都是祖輩傳下的智慧。”如今,這項非遺技藝通過“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農戶”模式,年生產扎念琴超500把,帶動社員人均年收入達4.5萬元。
圖為普瓊次仁正在為扎念琴雕刻花紋
24歲的普瓊次仁是合作社的青年骨干,他白天制琴,晚上參加彈奏培訓。“現在我們的琴通過直播賣到青海、甘肅,銷量特別好。”合作社負責人頓加介紹,通過電商平臺與文旅融合,2024年合作社收入182萬元,還創新開發了扎念琴文創產品、藏式家具等衍生品。更令人欣喜的是,7月新開設的培訓班已培養15名學員,為技藝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圖為合作社創新開發的扎念琴文創產品
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合作社始終不忘回饋鄉鄰。近年來,他們為熱薩鄉中心小學517名學生捐贈保暖衣物,慰問困難群眾百余戶,累計投入社會幫扶資金11.8萬元。“明年我們計劃投資250萬元建設文旅體驗館,提供20個就業崗位。”未來游客可在此體驗制琴、彈唱、堆諧表演,讓非遺文化成為帶動共同富裕的“金鑰匙”。
圖為扎念琴的半成品
如今,扎念琴已不僅僅是傳統樂器,更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合作社的匠人們用雙手守護著古老技藝,讓每一把琴都承載著文化的基因,這種“非遺+產業”的創新實踐,正在雪域高原譜寫著一曲傳統與現代和諧共鳴的動人樂章。(中國西藏網 記者/旦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