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毋庸置疑極其成功。
成功不僅體現在克服疫情壓力,將世界級大型賽事辦得精彩、卓越、非凡,獲得國際社會如潮好評,更在于通過北京冬奧會,成功在中國進行了一場廣泛、深入、持續、高水平的冰雪運動大普及,真正激發了中國人對冰雪運動的參與熱情,在進一步豐富全民健身內容、夯實競技體育基礎的同時,為場館運營、運動裝備、培訓教學等一系列文化體育相關產業拓展了廣闊的潛在市場空間。
賽會能夠起到群眾動員的效果,媒體的解說員們功不可沒。
央視沙桐、梁毅苗、劉星宇、于嘉、吳夢等解說員和陳丹、張嘉豪、柳蔭等嘉賓為觀眾們帶來了有關北京冬奧會資訊、賽事等全面、及時的介紹。同時,在各互聯網平臺上,王濛、李堅柔、周洋、陳露、龐清、佟健等中國冰雪運動名將和黃健翔、韓喬生、蔡猛等網友們耳熟能詳的體育解說員也帶來了各具特點的賽事解說。
尤其是冬奧“四冠王”、中國短道速滑名將王濛的解說,用接地氣的大白話對比賽規則進行最專業的解釋,對場上形勢精準判斷,對掌故花絮信手拈來,再加上自然流露的對國家榮譽的驕傲自信和對短道速滑項目的熱愛,令她的解說知識點密集、信息量巨大,極具感染力,受到網友的熱烈歡迎,僅在微博上相關話題的瀏覽量就超過了30億,為冰雪運動的推廣做出了貢獻。有網友直言,因為王濛的解說,不到4歲的孩子已經能分辨短道速滑與速度滑冰的區別,并對短道速滑產生了興趣。
北京冬奧會信息傳播的媒介類型、解說風格的多樣性,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在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很好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不僅越來越能夠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在創新上越來越善于找準市場規律,創造新的增長點。
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是大生意。在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2035年遠景目標包括“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已達近2.74萬億元,據對全國6.5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調查,2021年,上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11.9萬億元。以上數據在不久的將來還將迅速增長——2019年出臺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21年8月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的目標。
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形勢下,更加凸顯了堅定不移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的重要性。深耕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國內大循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枝獨放不是春,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興旺發展、群芳爭艷,是生機勃勃的中國經濟的春天不可或缺的美好風景。(中國西藏網 文/劉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