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大棚育苗、植保無人機施肥、科技特派員下鄉……正值春耕時節,各地搶抓農時,有序推進春季農業生產。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業科技應用煥新,化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近日發布的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大國小農”向“大國強農”跨越的關鍵時期。“農業新質生產力”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釋放出鮮明的政策信號。
建設農業強國,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利器在科技。去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豐收的喜悅,離不開這一連串數字的支撐: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已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還要看到,我國現代農業的基礎不夠穩固,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仍有提升空間,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農業科技國際競爭新形勢,把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塑造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產力。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數據顯示,我國鄉村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形成40多萬人的農業科研隊伍,其中農業科研院所和涉農高校共有科研人員約12萬人,還有620多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累計培育900多萬名高素質農民。這些都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寶貴人才。
農業科技創新是一場“馬拉松”,攻克農業科技領域復雜難題、實現重大技術突破,有賴于各科技力量主體加強協同攻關,摒棄閉門造車。這就要求構建高效的協同創新機制,整合不同類型農業科研機構、涉農高校、農業企業、職能部門等多方資源,打破各主體之間的壁壘,以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域的協作方式,形成農業科技攻關的強大合力。
高質量推進科技力量協同攻關,還需要加強產學研合作,打通科研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推動實用、好用、管用的農業技術進村入戶、落地生“金”。當前,以生物育種、無人機、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逐步融入農業領域,成為推動農業變革的關鍵力量。只有充分應用新一輪科技革命成果,才能全方位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
在位于海南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玉米各類性狀數據的采集工作,目前已由搭載著一系列傳感器的軌道式采集平臺所承擔,不僅讓科學家從繁重的體力活中解放出來,還可以將培育篩選出一個玉米新品種的周期從10年縮短到4年,這就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帶來的“加速度”。
以科技創新引領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因地制宜不可或缺。無論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還是培育更多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都是如此。我國國土面積廣大,各地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基礎、產業發展水平、科研創新條件等都有很大差異。在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上,各地應從實際出發,摸清家底,揚長避短,通過科技賦能,不斷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從而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澎湃動力。(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鄧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