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2024“好評中國”網絡評論創享會在星城長沙舉行。
6月14日,2024“好評中國”網絡評論創享會在星城長沙舉行。“好評中國”網絡評論大賽優秀作者代表和專家學者、媒體代表圍繞如何唱響新時代中國好聲音,共商共議推進網絡評論生產傳播創新。
根據參會嘉賓的發言,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好評“言”值。
這是一次思想的碰撞
網絡評論作為時代的產物,已然成為民意表達的重要渠道、社會輿論的集散地。每一位評論者都是時代的見證者,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參與并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此次出席的嘉賓,有媒體行業內的翹楚,有高校的專家教授,還有正在讀書的大學生,他們的交流跟“好評中國”會碰撞出什么火花呢?
“網絡信息海洋里更需要凸顯思想的力量,以小切口見微知著,我們用熱辣滾燙的筆觸,記錄壯麗的中國,見證大時代的發展巨變。”創享會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評論特稿部《熱評》制片人陶郎以《向新浪潮涌》為題進行分享。她提出,當下評論需從熱點現象里,看到新質生產力的“質”優,高質量發展的“質”變,把豐富的、生動的一線素材,轉化為有觀點、有價值的時代圖譜。
“文藝評論,就像文化領域的‘哨兵’,時刻關注著各種新生的文化現象。”創享會上,《光明日報》評論部高級編輯張焱以《“藝”起評,堅守思想文化大報的文化底色》為題,作主題分享,她提出:思想性和文學性能否有機結合,是評判一篇文章成就高低的重要標尺,所以在全媒體時代要形成穩定輸出原創觀點的能力,就要習慣與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在對話中表達觀點,習慣互聯網觀點的呈現方式,習慣在原生態的輿論場中摸爬滾打,尋找共情點和同理心,從而形成一種新媒體意義上的有效表達。
“彈幕文化”是一種新興的青年文化,穿梭在字里行間,每一條彈幕都像是劃過的流星,短暫卻閃耀。創享會上,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岳松以《彈幕中的雙向奔赴》作主題分享,提出“彈幕是表達感受的高級形態,因為彈幕的真相,是通過和他人的共事共情與共鳴,來堅定共進方向。”他通過“彈幕”,看到了表象之下深意,同時也明白“教學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才能像爆款彈幕一樣收獲大家的共鳴,助力青年的成長與前行。”
“青年的評論表達應是在緊密關注社會現實的基礎上,保持理性思考、敢于發聲、涵養家國情的內在激情,實現評論力量和蓬勃青春同頻共振。”創享會上,2022“好評中國”網絡評論大賽作者代表、南京師范大學在校學生黃穎哲從青年角度出發,提出“青年的評論創作,不該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或者是以發稿為導向的功利寫作,而應是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真正有感而發式的觀點表達。”
這是一次業務的交流
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次心靈的碰撞,每一次的碰撞都會激發出新的思想火花。在交流與碰撞的海洋中,思想火花如同璀璨的星辰,不斷迸發,照亮了我們思維的天空。
比如,“如何創作出優秀的網絡評論作品”是擺在每一位評論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創享會上,新華網評論室副主任馬若虎,中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曉生,新湘評論雜志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張勤繁,他們以專業的視角,結合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規律同題共答。
馬若虎結合自己的個人經歷,提出評論是面向人思想的工作。只有把群眾所思所盼結合起來,把想講的同群眾想聽的結合起來,多回應群眾關心關切,多用群眾語言析事說理,才能得人心、聚人氣。他還介紹,這幾年,新華網評論報道充分借助各種新型媒介的快捷性、交互性等特征,創新表達方式,讓觀點即時化、通俗化、可視化,獲得廣泛傳播,不斷出新出彩。在語言風格上更加接地氣的同時,也讓呈現形式更加多元化。
“評論的背后是立場、是觀點。在互聯網時代,網絡評論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形式。”創享會上,王曉生以《我教老外寫評論》為題,向參會嘉賓們分享他與留學生“沙溢”的故事。從教17年,他從一個留學生身上看到了,“好評中國”既要在中國評世界,也要從世界看中國。
張勤繁以《新湘評論》為例,指出在新時代的傳播創新上,應著眼以輕量化、視頻化,來傳播增強內容和話語的穿透力、到達率。目前,《新湘評論》堅持“兩條腿”走路,即“新媒體引導先行、刊物深度解讀跟進”,著力達到把“新”的特質立起來、把“湘”的名號響起來、把“評”的本色強起來、把“論”的鋒芒亮起來的效果。
這是一場“好評”的展示
每一個時代,每一座城市,都有專屬的“言”值。“好評中國”網絡評論大賽,激發了很多網友,深入大街小巷,用具有現場感、煙火氣視角和語言,去表達、去闡發。
借著“好評中國”的東風,“好評山東”孕育而生。“用平實的視角,為厚重文化找到最恰當的現代注解,打造飛向心靈的新‘論語’。”創享會的現場,齊魯網閃電評論部責編張藝凡為大家分享了在“大流量”的背后,山東背后蘊藏著的“好評”故事。
“一篇真正的‘好評’,能讓思想起舞、心靈飛揚,能讓人在共情共鳴中,更加堅信文字的力量。”創享會上,荊楚網(湖北日報網)副總經理孫永軍作分享荊楚網在網絡評論方面做的工作與嘗試,從《東湖評論》到楚天網絡評論研究院,他們一直像挖井人,不斷發掘新的泉眼,為評論精品提供燈光舞臺,讓更多的人不僅“評”水相逢,還不斷成長進步,由追光者變為發光人。
去年,成都市委網信辦啟動了“好評成都”,面向大學生、普通網友、媒體從業者征集到參評作品500余篇。通過比賽,他們與“評論”產生了強關聯,去看、去思考、去發現,在成都的街頭留駐了思想的火花。創享會上,紅星新聞評論部主任王涵也分享他們了創新推動網絡評論工作的經驗。她說,通過“好評”活動,許多網民發現了更多值得好評的城市注腳和民生音符。
(參與報道:楊抒懷 王嫣 王楊 王詩穎 朱麗萍 李賽鳳 任曄 陳奧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