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尼亞蒙內鐵路的軌道上,疾馳的列車不僅承載著東非大地的希望,也見證著許多肯尼亞女性的蛻變與成長。作為中肯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旗艦項目,蒙內鐵路不僅帶來了先進的中國鐵路技術、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還為肯尼亞女性打開職業發展新天地,架起了兩國人民交流的橋梁。
打破傳統:肯尼亞歷史上首批女機車司機的成長路
艾麗絲·穆古爾·吉陶緊握操作桿,專注地盯著前方軌道。作為肯尼亞歷史上首批女機車司機之一,她用自己的努力打破了男性主導的職業壁壘。2017年5月31日,蒙內鐵路正式通車時,吉陶獲得駕駛總統專列的殊榮,載著時任肯尼亞總統肯雅塔駛向國家發展的歷史性時刻。那一刻,她不僅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更點燃了無數肯尼亞女性的夢想。
吉陶曾到中國接受鐵路技術培訓,從信號系統到機車維護,她認真學習每個細節。“中國師傅毫無保留地教我們。”回國后,她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工作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24年,她獲得“非洲之星年度員工”稱號。這位“東非火車頭上的玫瑰”用行動證明性別不是能力的限制,勇氣與堅持才能定義人生的軌跡。
創新實踐:配件庫里的中肯合作
在機務車間的配件庫里,安娜貝爾·姆瓦烏拉·萬博伊拿著清單熟練查找零件。作為翻譯兼倉庫管理員,她既要準確轉換技術術語,又要管理數千種零件編號。“開始連‘軸承’的英文都記不住,現在閉著眼睛都能找到。”她笑著說。
與中國同事的合作激發了萬博伊的創新活力,她的團隊開發出雙語庫存管理系統,把零件名稱配上中英文對照,使錯誤率下降70%。這個系統后來推廣到全線倉庫,成為高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工作之余,她與中方員工一起交流,包餃子、學書法,用斯瓦希里語教唱中文歌。“文化差異不是隔閡,而是靈感的源泉。”現在她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中文筆記,而中國同事的問候語中也多了幾句地道的“Jambo”(斯瓦希里語“你好”)。
技術轉移:信號控制室里的溝通橋梁
“左進路確認,發車信號開放。”在內羅畢信號控制中心,瑪麗·恩古雷·穆托尼用流利的中文與調度員溝通。三年前還是中文初學者的她,如今已成為中肯技術轉移的關鍵紐帶。“語言是打開技術之門的鑰匙。”她感慨道。從夜班列車調度規則的修訂,到信號系統的本土化適配,穆托尼與中方導師并肩作戰,將晦澀的術語轉化為可操作的方案。
穆托尼的成長見證著蒙內鐵路技術轉移進程。自2022年起,本著“授人以漁”的精神,鐵路運營方中國路橋非洲之星鐵路運營公司逐步向肯尼亞鐵路局移交標軌鐵路技術成熟人員。肯方員工逐漸接管多個核心崗位,穆托尼也從“鐵路小白”蛻變為獨當一面的管理者。“中國師傅教會我們技術,我們要向師傅們證明,依靠豐富的中國經驗和先進的中國設備,肯尼亞‘徒弟’們也能獨立運營這條鐵路。”現在她也開始帶徒弟,將經驗傾囊相授,培訓肯尼亞標軌鐵路技術新人,讓中國鐵路技術和經驗代代相傳,扎根非洲土壤。
平凡崗位:洗衣房里的幸福答卷
在內羅畢機務段洗衣房,娜奧米·阿蒂諾·奧皮約熟練操作著烘干機。七年前她連機器按鈕都不敢碰,現在已是操作能手。“中國同事手把手教我,現在閉著眼都能拆裝滾筒。”這份工作改變了她的生活:孩子學費有了著落,全家住進磚房,餐桌上常飄著肉香。
洗衣房也是文化交流的小天地。奧皮約學會中文問候,中國同事愛上肯尼亞傳統舞蹈。2024年她被評為年度“先進員工”,領獎時激動地說:“沒想到洗衣工也能獲得認可。”她的故事證明,每個崗位的努力都值得尊重。
四位女性,不同崗位,共同信念。在蒙內鐵路項目上,技術轉移打破了發展鴻溝,性別平等重塑了職業可能,而中肯青年的攜手,讓友誼跨越山海。正如吉陶所說:“這條鐵路是無數人夢想的連接。”當列車飛馳向前,它運送的不只是貨物旅客,更是合作共贏的時代強音。(李佳璇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