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拉玉鄉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集中宣傳活動。巴桑旺姆
圖②:拉玉鄉組織社會力量進行應急處突集中培訓。巴桑旺姆
圖③:拉玉鄉排查安全生產與矛盾糾紛隱患。巴桑旺姆
暮色中的拉玉鄉,海拔3800米的雪山群峰被夕陽染成金色,平安巡防車的藍紅警燈穿透薄暮,緩緩駛過柏油路,與民居窗欞透出的暖光遙相呼應。
綜治中心的調解室里,索朗更參正耐心調解群眾糾紛,電子屏上的“三色預警”數據隨鍵盤敲擊聲實時跳動。一場悄然推進的基層治理革新正重塑著雪域邊陲的平安圖景。
近年來,瓊結縣拉玉鄉以“平安西藏”建設為引領,通過“三所聯勤破壁壘、雙網融合細治理、一站式調解化糾紛”三大創新舉措,實現基層治理從“單兵作戰”到“體系統籌”的跨越,為基層治理貢獻了鮮活樣本。
“三所聯勤”破壁壘——
構筑應急處突“銅墻鐵壁”
以前,基層司法所、消防工作所、派出所各自為戰,曾面臨“力量分散、協同不暢”的治理痛點。拉玉鄉打破條塊分割,創新構建“1+3+N”聯勤機制——以綜治中心為“1”個統籌樞紐,整合司法調解、消防救援、治安管控“3”方核心力量,聯動駐村工作隊、村“兩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兵、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平安義警、鄉賢能人等“N”元社會資源,形成“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處置協同”的應急處突體系。2024年汛期,轄區突發山體滑坡預警,聯勤機制迅速啟動:派出所第一時間封鎖危險路段,司法所同步開展受影響群眾法律疏導,消防工作所搭建臨時安置點,三方配合僅用2個小時就完成了群眾轉移、道路保通等工作。數據顯示,聯勤機制運行以來,全鄉應急響應時間縮短40%,跨領域聯合執法效率提升60%,真正實現了“1+3>4”的治理效能。
“雙網融合”細治理——
編織民生服務“神經網絡”
如何讓基層治理觸角延伸至每一戶農牧民?拉玉鄉給出“網聯共治”的創新解法:將5名專職網格員與118名“雙聯戶”戶長擰成“雙網”,開展覆蓋全鄉1100余戶的“叩門行動”。網格員背著“民生臺賬”走村入戶、戶長帶著“聯心卡”串門問需,共同完成農牧區“一戶一檔”心理健康建檔漢藏工程,同步搭建紅、黃、藍“三色預警”系統,對重點人群實施動態管理。
“阿佳(大姐),最近家里青稞長勢如何?有困難隨時按聯心卡上的電話號碼找我。”網格員達娃的日常走訪,不僅是信息采集,更成為了民族團結的“連心橋”。依托“網(網格員)+聯(‘雙聯戶’戶長)E通”微信群,平安宣講隊每月開展漢藏雙語普法課堂,平安巡防隊晝夜守護牧場,志愿服務隊定期上門為孤寡老人義診……如今,全鄉98%的民生訴求在網格內解決,“小事不出戶、大事不出鄉”的治理目標漸成現實。
“一站式調解”化糾紛——
兜起民生大小事
在鄉綜治中心二樓,“索朗更參個人調解工作室”的卡通Logo格外醒目。這是以“90后”專職人民調解員索朗更參為核心打造的拉玉版“楓橋經驗”陣地。整合司法、信訪、婦聯等鄉直“五辦三中心”的資源,推行“接待、調解、回訪”一站式服務,累計化解鄰里糾紛、婚姻糾紛、經濟糾紛等矛盾200余起,調成率達98%。“去年,兩家群眾因牦牛越界啃食草場起了爭執,索朗更參帶著我們用‘背靠背調解法’,既講法律又講‘糌粑情誼’,不到一天兩家就握手言和了。”調解員索朗更參的工作經歷,折射出拉玉鄉矛盾化解的“溫度”與“智慧”。依托工作室,全鄉建立“糾紛排查—分級預警—多元化解—跟蹤回訪”閉環機制,2025年至今,信訪量同比下降35%,“有事兒就找小更參”成為農牧民群眾的口頭禪。拉玉鄉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通過機制創新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一線,讓農牧民群眾在平安建設中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如今,從“三所聯勤”的力量整合,到“雙網融合”的精細服務,再到“一站式調解”的溫度守護,拉玉鄉綜合治理的生動實踐,不僅筑牢了基層穩定的“銅墻鐵壁”,更勾勒出一幅“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新圖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