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自行車是西藏自治區廣大群眾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然而,近年來由電動自行車引起的火災事故頻發,據初步統計,其中80%的火災源于充電過程中的安全隱患,而超過90%的事故則發生在門廳過道、樓梯間等公共通行區域。為了切實解決這一問題,自今年5月23日起,《西藏自治區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行動實施方案》(下簡稱《方案》)正式印發執行。那么,在《方案》的推動下,電動自行車的停放環境將有哪些顯著的優化?西藏自治區又該如何進一步提升電動自行車充電的便捷性,并更有效地預防相關安全事故的發生?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深入走訪與調查。
配套不完善
居民稱電動自行車停放不便
6月11日傍晚,天空陰沉,一場大雨即將傾盆而下。江女士匆匆下樓,迅速拔掉了正在充電的電動自行車插頭,然后將車子推到一旁,用塑料布仔細遮蓋。“好在及時發現了,沒被雨淋到。”安排妥當后,江女士終于松了一口氣。
江女士告訴記者,小區雖然配備了幾個露天充電站,但這些充電站并未安裝頂棚,因此無法為正在充電的電動自行車提供必要的防雨保護。居民擔心下雨時充電存在安全問題,再三考慮,還是選擇將電動自行車推進樓里。
對于選擇樓道充電,一位居民給出了解釋,“民用電費大約是每度0.49元,然而充電樁的費用卻是按小時計費,每小時0.5元,而非按電量計費。在實際充電過程中,通常兩到三個小時才用一度電,這意味著使用充電樁充電的費用是居家充電的兩到三倍。更不合理的是,即使充電時間不足一小時,也需按照一小時來計費。我經常需要充電三個多小時,有時候只是多出六七分鐘,但就要按照四個小時來計費,每次都要花2元錢,真的讓人感覺有點冤。”
“整個小區只有一個充電棚,數量遠遠不夠。”采訪過程中,一些居民反映,雖然電動自行車車主應遵守相關法規,但在他們居住的小區內,僅門口的車棚配備了電動自行車充電樁,迫使許多居民不得不選擇在家中或飛線充電。希望相關部門加速完善場地、雨棚和充電樁等硬件設施配套。
家住奪底街道的德央告訴記者,為了應對飛線充電現象,每周物業和社區的工作人員也都會檢查飛線充電和電動自行車進入樓道等問題。今年小區特地安裝了兩組充電樁,共配備24個插座。雖然德央女士的電動自行車充電一整晚僅需一元錢,但由于充電樁數量相對較少,規律通勤的她,在傍晚充電高峰時段無法找到空位,門外也沒有公共的掃碼充電樁。
“有一次,我騎車途中電量耗盡,找不到可以充電的地方。無奈之下,我只能到附近的小賣部向商家借電。每小時收費三元,我充了三個小時就花費了十元,這足夠我在小區內充十天的電費了。因此,我希望未來拉薩路邊能增設付費充電樁,并且收費不高于民用電費。”德央說。
將新增停車場
規范電動自行車充電費用收取
據了解,全區現有電動自行車14.5萬余輛。針對設施不足和違規停放充電問題,未來西藏自治區將強化新建項目和新增停車場的用地規劃管控。一是自然資源部門將嚴格落實相關非機動車停車場設置規定,并明確新建項目中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設施的布局,確保這些設施被納入項目配套。配建比按照每戶不低于0.45個非機動車停車位進行核算,住宅小區充電車位數量不宜小于總車位數量的50%,公共建筑充電車位數量不宜小于總車位數量的10%。二是在既有居民住宅小區內利用公共空間設置停放場所、充電設施,涉及規劃調整的,優化程序簡易辦理;不涉及規劃調整的,無需辦理規劃審批手續。三是在場地資源緊張、無固定停放場所、無電源條件的既有小區,依法依規合理利用公共開放空間設置停放場所、充電設施,在大型商場、市場、公園等人流聚集重點場所周邊規劃建設停放場所、充電設施,并納入公共服務設施管理范圍。
其次,為了推進既有小區和老城區的設施增設,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將積極推動在居民住宅小區和老城區增設停放充電設施。同時推廣“充電樁+共享充電柜”的模式。在規范充電費用收取方面,能源部門將激勵電力企業主動承建停放充電設施,減收、免收服務費。同時督促電網企業做好充電設施接電服務工作。地(市)、縣(區)政府將采取財政補貼、延長簽約運營期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停放充電設施建設,以降低充電服務費用。發展改革部門也將制定相關措施,幫助降低充電服務價格,并督促充電設施運營管理單位公示充電和服務價格,不得收取任何未經公示的費用。居民住宅小區充電電價將按居民電價執行,并合理確定充電服務價格標準。
強化技防物防
共同守護消防安全
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與改進,是有效遏制電動自行車相關事故發生的關鍵環節。為了解物業在電動自行車治理中的實際行動,記者來到海亮天城小區。剛進入小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排整齊劃一的電動自行車停車位。每個車位之間保持著安全距離,停車位上方的充電棚安裝了攝像頭全天候監控著每一輛電動自行車的情況。既方便車主停車,也確保了充電設施的安全使用。沿著停車位走,記者看到一排智能化充電設施整齊地排列在墻壁上,可以滿足多輛電動自行車同時充電的需求。此時6輛車正在充電,充電指示燈閃爍著光芒,顯示著充電狀態的良好。
“現目前公司管理著四個小區的物業項目,分別是祥云華府、南岸天都、海亮頗章以及海亮天城。在這四個小區共設有19個電動自行車車棚、584個停車位、26套智能化充電設施、302個充電位、25個攝像頭。現今我們對所屬物業項目的集中充電點的充電設備已完成全部更新,并且要求品牌方有保險保證,同時在每個充電點都安裝有監控攝像頭。根據設備品牌方的闡述,正在使用的充電設備具備設備故障檢測功能,識別到故障后將自動斷電,充電完成后也將自動斷電,如此就有效地杜絕電動自行車因電池故障、充電器線路故障以及長時間充電而造成的火災風險。”西藏海亮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工程經理趙士杰說。
小區居民次仁拉姆向記者介紹了小區內電動自行車管理情況,“自從小區加強了對電動自行車的管理后,樓道和公共區域的秩序明顯改善了。以前,常常有電動自行車隨意停放在樓道內,給居民出行帶來不便,也存在安全隱患。現在單元門口都會張貼海報和設置警示牌,提醒大家不要將電動自行車推進樓內,還設置專門的電動自行車停放區域,配備了充電樁,讓有電動自行車的業主們能夠方便、安全地停放和充電。”
西藏消防救援總隊防火監督處干部李濤介紹,造成電動自行車電池起火的主要原因分為兩類:違規改裝和使用不當。在改裝層面,既要摩托車的性能,又要電動自行車的便捷,是火災事故頻發的根本原因。在使用層面,鉛酸電池與鋰電池互改使用、使用劣質鋰電池、違規解除限速是電池起火的根源。電動自行車火災,往往起火快、燃燒猛、釋放有毒有害氣體,嚴重的甚至還會爆炸,30秒鐘就能達到燃燒狀態,3分鐘火焰中心部位的溫度能達到1200攝氏度,如果是在室內,室內溫度能高達600攝氏度,會產生大量有毒煙氣,極易導致人員傷亡、財產損失。
下一步西藏自治區將通過引導充電設施建設運營單位建立數據平臺,對充電設施實時監控,鼓勵充電設施運營單位和即時配送企業推廣換電模式,推廣使用“射頻信號傳輸+視頻監控”等技術對蓄電池進樓實行動態監控,鼓勵各類人員密集場所和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居民小區在樓宇電梯安裝智能阻車系統等4個方面入手,全面加強電動自行車安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