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察隅縣深入實施人才強縣戰略,積極依托高校資源,創新平臺載體,深化校地合作,為鄉村振興賦能。
自西藏農牧學院對口幫扶察隅縣以來,堅持以科研合作交流為抓手,以成果為導向,持續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緊緊圍繞察隅縣教育、人才、產業、黨建等多個領域,建體系、定規劃、抓項目、保落實,多管齊下、多路并進,讓校地合作事業再上新臺階。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校地雙方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等精準發力,創新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塑造產業發展動能。
察隅縣位于喜馬拉雅山脈與橫斷山脈過渡地帶的河谷深處,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景觀,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為優質果蔬、茶葉、林下菌類等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造就了果形優美、口感獨特的察隅獼猴桃、柑橘、石榴、羊肚菌等,深受消費者喜愛。但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技術短板也愈發凸顯。
多年以來,西藏農牧學院依托學科專業優勢,選派專家團隊來到察隅縣,系統深化農技培訓,幫助規劃產業布局,指導解決生產中遇到的難題,為當地柑橘產業、獼猴桃產業、突尼斯軟籽石榴產業提供種植、生產、管理等方面的科技支撐,把培訓搬到田間地頭,有效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格擁村提供全紫辣椒新品種,為松塔村提供不同品種梨樹種苗,為格布村、鄧許村、康然村規劃選擇不同經濟林樹種……針對即將搬遷的村落,西藏農牧學院幫助擬定符合搬遷地自然氣候條件的發展思路和產業規劃,提出符合當地實際的“引種工程”“小畜種發展”“多品種小規模庭院經濟”等發展思路和模式,形成兼具廣度與深度的實施方案,切實為搬遷群眾搬得出、留得住、過得好提供了有效技術支撐。
十年幫扶情誼深,校地合作結碩果。西藏農牧學院堅持深入走訪調研,聚焦實績成效,踐行共商共議,辦好民生實事。在建強村黨組織、推進強邊富民、提升自治效能、推動校地合作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新成效,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推動察隅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截至目前,西藏農牧學院累計選派200余人次前往察隅縣開展駐村工作,建言獻策、爭取項目、修橋補路、捐款捐物,并在強化技能培訓,促進本地專技人員、科技特派員和農牧民生產技術技能提升方面下大功夫。西藏農牧學院駐村人員擔任起校地雙方間的“聯絡員”,推動實現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的良性互動,積極探索產學研用新模式,讓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在廣闊的田野落地生根,不斷提高農牧業綜合效益,讓創新成果更好惠及廣大農牧民。
察隅縣委、縣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與西藏農牧學院的對接合作。為進一步加快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良性循環發展,校地相關部門多次互訪交流,著力構建校地合作新機制。西藏農牧學院圍繞自治區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科學研究,積極融入林芝改革開放先行區建設工作大局。2023年,校地雙方面簽《西藏察隅縣人民政府西藏農牧學院校地共建戰略合作協議》。在察隅建成“西藏農牧學院百校聯百縣興千村工作站”“西藏農牧學院專家工作站”“西藏農牧學院科研實訓基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學生實踐基地”等。同時,西藏農牧學院將察隅縣納入學院“百校聯百縣興千村”工作計劃,推進教育資源和地方資源優勢互補,促進校地合作高質量發展。
校地雙方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推進深度融合發展,積極搭建平臺載體,共同建立務實溝通交流機制,自上而下地構建全方位的工作推進格局,持續加強人才交流合作,在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鄉村發展定位策劃、鄉村建設規劃設計、農創平臺搭建推廣、科研成果轉化應用、農特產品提檔升級、鄉村人才培養培訓、非遺文化挖掘傳承、文創產品設計開發等多方面,開展全方位、多領域、高實效合作,推動校地雙方全面深化合作走深、走細、走實,努力讓更多校地創新合作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推動實現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更寬領域的交流合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