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牛糞變成“金疙瘩”
自古以來,撿牛糞、曬牛糞餅就是藏北牧民的一種生活習慣。由于傳統的牛糞餅沒有經過科學加工,燃燒起來不僅煙大、灰多,而且燃燒速度快,使用效率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獲取燃料的途徑變多,牛糞逐漸淡出了城鎮居民的生活。然而,那曲市嘉黎縣麥地卡鄉的牧民群眾對牛糞的熱情卻有增無減。
在鄉村振興帶動下,借助國家扶貧政策資金的東風,麥地卡鄉的干部匯聚民智,將視線集中在不起眼的牛糞上,發展起了“牛糞經濟”。
2017年3月,在麥地卡鄉黨委班子的帶領下,在援藏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麥地卡鄉牛糞燃料加工合作社建成投產。合作社由麥地卡鄉措董村牧民參與經營,按每車(2.2噸/車)600元的價格向附近的農牧民收購牛糞,生產出來的新型顆粒燃料每噸按1300元的價格出售。
區別于傳統牛糞餅,經過加工生產的牛糞棒自帶“科技光環”:通過熱壓縮技術,傳統的牛糞餅變成了新型燃料,具有熱能高、燃點低、燃燒時間長等特點,燃燒性能極大改善。同時,經過分離等多個工序后,加工出來的牛糞棒里不僅沒有添加任何有害物質,燃燒時間也延長了一倍多,還大大降低了灶灰的產生,對生態環境保護產生積極作用。同時,從粗大的牛糞餅變為小巧的牛糞棒,輸送、儲存、交易也極為方便。
“合作社成立不到半年,銷售量便達到3000噸。”作為合作社負責人之一的頓珠表示,“到目前,合作社牛糞加工總收入56萬余元,純利潤22萬余元。”如今,在當地牧民眼里,牛糞不再是單純的生活資料,而是幫他們走向美好生活的生產資料,是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從沒有想到有一天牛圈里的牛糞可以變成錢。”牛糞燃料加工合作社成立后,牧民美杰成了合作社的員工。在這里,他每天有100元的現金收入。
為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合作社擴大生產規模,添置加工設備,完善生產工具,并專門生產了印有商標的包裝袋與包裝盒,將加工、生產、銷售、管理統一起來,形成品牌效應。“以后,我們要繼續做好‘牛糞經濟’,讓農牧民群眾的腰包更鼓,讓我們的環境更美!”頓珠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那曲聶榮縣全力構建牧業發展新格局:點上推動 線上突破 面上進步
近年來,聶榮縣實現收入提得穩、脫貧穩得住、民生兜得牢,聶榮縣畜牧業發展實現了點上推動、線上突破、面上進步。[詳細] -
那曲安多縣以“三個抓手”增進民生福祉
以更積極的態度、更扎實的作風、更用心的服務努力提升工作實效,持續增強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詳細] -
攜手追夢新時代 豪情萬丈創未來——那曲市“鄉村振興那曲奮進”活動紀實
那曲市委主要領導謀全局、抓重點,多次主持召開常委會議、專題會議,對活動進行集體決策和總體設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