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工作的重要批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突出抓好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抓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抓好凝聚服務群眾工作,推動新時代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推動志愿服務體系建設。西藏社會工作具有濃厚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可以在促進族際交往、豐富公共生活、營造和諧文化、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大有作為,可謂任務艱巨、使命光榮。
一、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黨的社會工作堅持以人民中心,既要為微觀上關注人,中觀上關注人群,更要在宏觀上關注人民。西藏自治區通過有序推進建設市、縣、鄉、村(社區)四級服務體系,建成全周期、廣覆蓋、多元化、惠民生的的社會工作服務網絡和雙語社會工作服務站,深入基層、農牧區,全面了解各族群眾的多樣化需求,以此為基準精準制定社會工作方案,確保服務滿足民眾實際需求。
西藏社會工作通過多渠道整合資源,圍繞發展服務人。充分利用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鄉鎮民政服務場所、日間照料中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資源,因地制宜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結合西藏特色產業,發揮社會工作的資源整合與教育支持功能,助力群眾拓寬就業渠道,增加百姓收入。
西藏社會工作秉承專業精神,服務好“一老一小”。建立和完善“6+N”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發揮社區工作者、網格員、雙聯戶戶長、社會工作者、黨員志愿者、社會公益資源六方力量,以“N”項服務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依托各類社會工作平臺,通過個案分析、小組工作等專業手段,投身心理健康、校園反欺凌、朋輩交往、自我效能感提升等活動,為青少年成長保駕護航。
二、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西藏社會工作要從思想、制度、實踐三個層面同時發力,多措并舉,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各民族之間如同緊密咬合的齒輪,協同運轉,推動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在思想上,社會工作者可通過組織各類文化交流活動,讓各民族群眾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一體性,從思想根源上強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鑄牢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在制度上,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助力政策宣傳與落實,深入解讀并向各民族群眾廣泛宣傳涉及民族平等、團結以及共同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確保政策深入人心。將促進民族團結、鑄牢共同體意識等理念融入社區規章制度,通過制度引導各民族在社區層面緊密協作,形成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長效機制。
在實踐上,通過開展個案、小組、社區三大方法,組織不同民族群眾的志愿服務、社區互助、文體活動等實踐項目,在日常實踐中拉近彼此距離,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在生活點滴里緊緊抱在一起,切實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這是新時代西藏社會工作的使命。黨建共建聯建,動員各族群眾參與公共事務,這是構建基層治理體系。多元協商共治,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這是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動員群眾、聯結社會,構造共同在場的基層治理體系,社會工作可有所為。走訪入戶,社會工作是協作者。組織活動,社會工作是一種方法。黨建為平臺,讓城鄉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大家的事情大家辦,集體的家園集體建。
民主協商、共治共享,提升有效有為的基層治理能力。社會工作大有所為。基層治理是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共商共治過程,社會工作可以是資源鏈接者、參與協作者、教育引導者、總結反思者。從協商問題的確定到協商結果的執行,不同視角的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能夠穿針引線,實現提質增效的目標。
西藏社會工作堅持黨的領導,通過統籌、整合和創新,回應群眾日益多元的社會需求,傳遞黨和政府惠及百姓的民生福祉,探索適合區情的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正在探索中成長、發展中進步。通過促進族際交往、豐富公共生活、營造和諧文化、助力社會穩定,西藏社會工作將成為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