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王美瑩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課題組了解到,中外科學家攜手對廣西地區的恐龍記錄進行系統性梳理,并詳細描述廣西南部的東興市楠木山發現的侏羅紀晚期恐龍足跡,為華南乃至東南亞中晚侏羅世恐龍多樣性及古生態研究提供了新線索。該研究成果由廣西自然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莫進尤、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等共同完成,發表在29日出版的國際期刊《地球史和生物多樣性》上。
2021年6月,東興市自然資源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等機構的學者在東興市楠木山侏羅系發現恐龍化石——這是中國境內發現的位置最南端的恐龍記錄。東興市楠木山足跡點內,一個約4平方米的巖塊保存了7枚獸腳類足跡。2023年,研究團隊再次考察該足跡點,在現場完成測量與三維掃描,將足跡分為兩類:形態型A長23~26厘米,保存了3至4個腳趾印痕,據推斷該造跡者的體型約3.3米、步行速度約每秒1米,初步歸入實雷龍足跡形態類中的似重慶足跡;形態型B長47.6厘米,由于保存狀態較差,難以進行分類。值得注意的是,形態型B的存在代表了該區域存在的更大型獸腳類,該造跡者的體型達6米以上,這個尺寸與四川盆地沙溪廟組的四川龍相似。通過區域對比,研究團隊發現桂南地區的恐龍動物群與中晚侏羅世四川盆地的恐龍動物群相當相似。
作為華南地區古生物地層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廣西已確認10余處重要恐龍化石產地。楠木山足跡點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凸顯了廣西恐龍化石資源的豐富性:從時間跨度看,涵蓋侏羅紀至白堊紀各個時期;從古生物多樣性看,包括鳥腳類、獸腳類、蜥腳類等主要類群且種類繁多,其中那派盆地的扶綏龍、六榜龍和大塘盆地的大塘龍等,均為中國恐龍研究的重要標本。
此外,廣西恐龍足跡、骨骼化石的廣泛分布,也為古生態重建提供了多維度證據。通過區域對比,研究團隊發現新隆組的早白堊世恐龍動物群與泰國東北部的闊瓜組和薩卡組非常相似。這表明早白堊世晚期中國南部和東南亞存在一個獨特的“南部”動物地理區,明顯區別于北方的九佛堂組動物群。
“廣西恐龍化石的系統研究,正逐步揭開華南與東南亞中生代恐龍世界的神秘面紗。”邢立達表示,隨著更多實地考察的開展,未來這片紅層盆地中或許還將涌現出更多改寫古生物史的新發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