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qc0qw"></strike>
  • <strike id="qc0qw"><menu id="qc0qw"></menu></strike>
    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科普場館熱”持續升溫

    發布時間:2024-03-13 09:40:00來源: 科技日報

      【代表委員談科技自立自強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廣泛開展科學普及。科普在幫助公眾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和科學判斷能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14%,相比2022年的12.93%,增長了1.21個百分點。

      作為國家科普教育基地的組成部分,科普場館正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全國科普場館加快建設,因地制宜深化展陳設計,推動資源共享,講好科普故事,為更多人打開科學的大門,助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

      進一步激活科普陣地資源

      “科學普及是科學認知領域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過程的完善。科普場館是拓展科學見聞的重要科學文化陣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前不久,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作為科普場館類入選2023年“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王焰新介紹,作為一家以自然資源為主題建設的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強化地球科學特色,打破高校博物館的藩籬,向社會開放,使博物館真正成為讓越來越多參觀者觸碰自然脈搏、堅定文化自信的科普平臺。

      如今的科普場館更加注重傳承,成為科學精神的傳播之地。王焰新介紹,圍繞“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等問題,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推出了“嫦娥五號模擬月壤及隕石展”“問道地學啟賦長江——地學長江計劃展”“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專題展覽”等20余場特色展覽,社會反響強烈。

      如今,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科普場館開始追求參與感,科普全過程貫穿著“體驗至上”的用戶思維。對此,王焰新表示,要進一步激活科普陣地資源,激發社會主體的動力與活力,促進科普工作的社會化、群眾化、常態化。

      以“場館+”賦能科學教育

      從去年暑期開始,“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在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看來,國內的博物館熱潮代表了教育的回歸和轉向。“當孩子們走進博物館,他們看見的是實物,感受到的是情感,他們可能會再發現新的內容,甚至自己‘創造’新的知識。”倪閩景說。

      “要培育出真正的科創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大實驗教學,改變以講故事、看實驗、做習題為主的科學教育方式。”倪閩景認為,科普場館和學校在學習范式上有著主動吸收和被動接收的差別,科普場館的學習具有“再發現的可能性”,是一種投入情感的主動式學習,更加能夠引導孩子形成專注力、自驅力和創新力。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各種新媒體技術,以及未來教育形態,如何構建科普場館的科學教育新體系?“實踐性強、學習方式更加多樣、緊跟科技發展速度等,是科普場館在課程、項目開發上的優勢。”倪閩景透露,以上海科技館為樞紐的“科創校長空間站”,正在深化館校、館企、館研合作,精準連接中小學和高新技術企業,向青少年傳播前沿科技成果,以“硬科普”講好科技創新故事,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國家推出了科學傳播職稱系列,這實際上對展教人員是一個很重要的激勵。”倪閩景建議,應該鼓勵科普場館展教人員進行必要的科學教育培訓,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更好地參與到科學教育中來。這些展教人員還可以跨界到中小學校擔任校外科技輔導員,進一步了解孩子的需要,開發貼近青少年的科學教育表演和展陳作品。科普場館的館藏也可以送到學校去展示。

      讓民營博物館“冒”出來

      2023年,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最繁忙的一年。為了更好地發揮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科學普及作用,他到全國各地調研了很多自然科學類博物館,既包括公立的遼寧古生物博物館、云南祿豐恐龍博物館,也不乏民營的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浙江紹興盤古化石館等。

      徐星認為,博物館在全民科學普及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傳統的公立博物館規模大、展陳內容權威,但數量有限、知識更新慢,滯后于數字化和互聯網時代的公眾需求。

      “如今,越來越多的民營博物館‘冒’了出來。它們在建筑構造、展覽形式上別具一格,互動感強、貼近公眾。不過,民營博物館的生存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專業人才不足,展陳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上有所欠缺,運營成本高,很難長久維持。”徐星直言。

      對此,徐星建議,積極推動多形式、多元化科普場館的建設,進一步擴大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等科普教育基地中的運用,把現有的科普教育資源由集中式分布轉向分散式分布,從傳統的集中式展示標本和傳播知識轉向分散式科普,惠及更多民眾。(記者 史 詩)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色777777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高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九九青青国产精品|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二区麻豆| 日韩免费观看一区| 日韩成人无码影院|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牛牛| 国产精品吹潮香蕉在线观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射精日| 国产自啪精品视频网站丝袜|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软件| 国产精品va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h动漫|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久久久精品人妻久久影视| 国产精品美女午夜爽爽爽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乳精品爆|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国产精品视_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院 | 日韩精品在线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下载| 9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香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福利动漫|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