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qc0qw"></strike>
  • <strike id="qc0qw"><menu id="qc0qw"></menu></strike>
    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地方

    闖出荒漠化防治樣板的磴口模式

    發布時間:2024-04-01 15:28: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在中國防沙治沙作戰圖上,磴口的位置十分醒目:位于我國干旱、半干旱區分界線上,居“三北”地區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部核心地帶、黃河“幾字彎”的“彎頭”,是中國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

      被譽為“守沙要塞”的磴口,西面是“虎視眈眈”的烏蘭布和沙漠,東面為“天下黃河,唯富一套” 的河套平原,“要塞”失守則“糧倉”不保。

      75年,這座英雄輩出的縣域小城從誕生之日就和荒漠化“硬磕較量”,矢志不渝、滾石上山、久久為功,闖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成功道路,為世界荒漠化防治貢獻出“系統防護,全域治理,科技賦能,產業支撐”的磴口模式。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充分肯定了創新探索治沙的磴口模式。

      2024年3月30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授予“磴口模式”治沙群體“北疆楷模”稱號,將目光又一次匯聚于此。

      一種精神 筑起綠色長城

      向沙漠宣戰!

      75年21任縣委書記,磴口縣與沙漠的“戰役”至今未停。

      打記事兒起,巴彥高勒鎮舊地村黨支部書記田金元就在家門前的林子里玩耍,這里是他和伙伴們的樂園。父輩告訴他,林子其實是一條長308華里、寬100米的林帶,由第一任縣委書記楊力生帶領大伙兒營造,目的是抵御不斷東侵的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蒙古語意為“紅色公牛”。近百年來,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公牛”脫韁滾滾東侵,吞良田、毀房屋、造風沙,每年還將7000多萬噸泥沙注入黃河,威脅安瀾。

      新中國成立后,磴口人民苦戰10年,在大漠邊緣建起308防沙林帶,猶如一道綠色屏障,擋沙東進、阻沙入河,也由此誕生“不畏艱難、負重前行,團結拼搏、敢于勝利,繼往開來、永不止步”的308精神。

      “這幾棵大樹就是那時候栽的,我1957年出生,它們的年歲比我還要長。”田金元指著村頭那幾棵粗大的旱柳動情地說。他身后不遠處,20年前栽植的高大楊樹正值青春,他身旁,剛種下的小樹苗生生不息。

      308防沙林帶,是磴口模式的起點。它像一枚綠色火種,不斷向大漠深處延伸,又像一面精神旗幟,在一代代磴口人手中傳遞。

      “沿著308防沙林帶,鋪設草方格、種下灌木叢,堅韌的磴口人民不斷把綠色向沙漠縱深推進。”磴口縣防沙林林業管護中心副主任何文強說。多年來,磴口縣以生態建設統攬全局,全面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國家“三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重大生態工程的實施,成為沙漠治理的“加速器”。

      如今,沙漠面積高達77%的磴口,“公牛”止步,綠染大漠。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只有5萬多株小老頭樹到210萬畝沙漠披上綠裝,從畝產糧食不到百斤到良田萬頃、瓜果之鄉,從“小風眼難睜、大風活埋人”到風來不起沙,磴口迎來改天換地的奇跡,打開嶄新的敘事篇章。

      磴口縣副縣長韓瑞告訴記者,75年來,經過磴口人民的不懈努力,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已向西撤退15至25公里,真正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綠,一進再進;沙,一退再退。人與沙的較量,不僅是空間的交鋒,更是精神的對壘。

      “治沙愚公”謝恭德,帶領鄉親在沙窩里造林開荒,提高糧食產量,花甲之年又承包5000多畝荒漠將其變成綠洲;勞模王曰虎,帶頭治沙造林、25年如一日護林,徹底改變了家鄉十種九空、沙逼人退的舊貌;林業標兵韓應聯,每年有2/3時間守在沙漠,做項目調研、搞造林技術研究,為沙漠生態治理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

      在磴口,每個人都是治沙人,防沙治沙早已深深印刻在他們生命的基因里。

      時光流轉,人與沙,戰未央!

      2024年春,東風陣陣,紅旗獵獵。在因“綠進沙退”而形成的新的烏蘭布和沙漠東緣,一條喬灌草結合的“新308鎖邊林帶”正在加緊建設,未來將成為屹立于沙漠的又一道綠色長城。

      一種模式 成就治沙典范

      向沙漠挺進!

      仲春時節,磴口縣的廣場上、河湖畔、田野里,桃花盛開粉白如霞,萌發的綠意即將噴薄而出。這是70多年前不曾有的顏色。

      探尋磴口縣山河巨變的密碼,有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的堅強決心和強大力量,亦有科學的思想指引和強大支撐。

      在磴口縣,有農田的地方,四周必有防護林,高大喬木林圍繞一片片方形農田四周而生,將165萬畝耕地緊緊護住。

      “農田防護林網是磴口防沙治沙體系的核心,也是保護農田、基礎設施、城鎮的最后一道防線。”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以下簡稱沙林中心)副主任張景波介紹。

      1959年,與烏蘭布和沙漠持久鏖戰的磴口縣迎來了一支科技隊伍——內蒙古磴口治沙綜合試驗站。這是當時全國設立的6個防沙治沙實驗站之一,也是沙林中心的前身。

      多年的治沙實踐有了科技助力,一套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一地一網三區”五域系統施治的防沙治沙體系逐步構建。

      “一地”,即磴口縣建立的4個自然保護地,確保荒漠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一網”,即農田防護林網。在綠洲內部,圍繞農田、路網營造主副林帶垂直的新型防護林網,遏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對農田侵害。

      “三區”,即封沙育草區、防風阻沙區和光伏治沙區。在縣域西部最外圍、沙漠東緣,建設光伏治沙區,通過光伏+生態治理,形成阻擋烏蘭布和沙漠的第一道防線。緊挨著光伏治沙區的是封沙育草區,以封育保護為主,輔以人工播種耐旱沙生灌木,形成阻擋沙漠的第二道防線。再向縣域內,選用梭梭、花棒等優良抗逆植物,營造防風固沙區,形成第三道防線。

      “一地一網三區”,五位一體,4道防線,從外至內、由表及里對縣域和農田進行層層防護、系統治理。

      巴彥淖爾市委書記賀偉華介紹,五域系統施治是磴口模式的核心。

      這一模式帶來的變化,絕不止“綠”那么簡單。

      據沙林中心長期氣象觀測結果顯示,過去40多年,磴口縣降水量增加0.50mm—100.7mm,小氣候明顯改善,防風固沙能力明顯增強,沙塵暴發生數量呈斷崖式下降,程度明顯減小。

      作為科學治沙典范,磴口模式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長期摸索中形成。

      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沙林中心做了大量對比實驗,總結出窄林帶、小網格、低耗水的農田防護林技術模式,并從磴口縣推廣至新疆、甘肅等地。

      光伏+生態治理,光伏板底下到底種什么?沙林中心經過多次實驗,提出了光伏+梭梭、光伏+檸條、光伏+四翅濱藜3種低耗水、易推廣、可持續、有效益的種植模式,為沙漠光伏+生態治理提供了示范。

      “磴口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科技支撐和地方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相當于‘前店后廠’,磴口是個巨大的試驗場,實驗成果全國共享。”張景波說。

      75年來,磴口縣林草覆蓋度從0.04%提高到37%以上,重度沙化土地減少78%,向黃河年輸沙量降低94.7%。

      “磴口模式實現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完美融合,成為河套平原系統治理的典型案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盧琦評價。

      一個樣本 拓展價值空間

      向沙漠進軍!

      3月23日,磴口縣16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區,近百臺推土機同時作業,所過之處,起伏的沙丘變得平整開闊,一根根光伏地樁拔地而起。

      緊挨著該項目區,85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區已成光伏藍海,藍海之下,工人們正在種植梭梭。

      2個項目區連成一片,4萬多畝沙地上將實現“板上發電、板下固沙、板間種植”。發綠電、長綠植、減標煤、接種肉蓯蓉,產生的價值不可估量。

      2015年,抓住新能源發展新機遇,磴口縣開啟“借光治沙”之路。目前已建和批復在建新能源裝機達522萬千瓦,光、林、草、藥融合發展的“光伏+生態治理”面積15.6萬畝。

      2010年,圣牧高科十幾人團隊站在鏟車的鏟斗上挺進沙漠。最初,沒水沒路、沒電沒信號,搭建的帳篷無數次被大風吹跑,煮掛面時要先將沙子磕出來才能下鍋……

      今天,圣牧已在沙漠腹地種植了9700多萬棵沙生樹木,將23萬畝沙漠改造成優良草場,2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披上綠裝,形成了種養加一體化循環產業鏈,“烏蘭布和沙漠限定”有機奶名揚四海 ,磴口縣也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奶生產加工基地。

      “兩山”理念指引,“沙害”變“沙寶”,“沙窩”變“金窩”,拓展生態價值空間。91家企業“搶灘登陸”烏蘭布和沙漠,有機種養殖業、特色林果業、中草藥材等產業蓬勃興起。截至目前,全縣沙產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累計吸引社會資金75.5億元,完成生態治理面積80多萬畝,打造出一個“防沙治沙+沙產業”的沙漠樣本。

      “磴口模式,一直在不斷探索和前行。產業治沙就是新時代磴口模式最重要的特點。”韓瑞說。

      75年,幾代磴口人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將“守沙要塞”變為“綠色屏障”,有力阻斷烏蘭布和沙漠向黃河和河套“糧倉”,乃至華北地區侵襲的通道。而磴口模式,也在創新與實干中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著內涵與外延。

      “這件事不能歇腳,不能松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將防沙治沙比喻成“滾石上山”,“稍不留意大石頭就滾了下來”。

      2023年6月,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動員令發出,作為“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之一——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主戰場,磴口責無旁貸。

      在和煦的春光里,登上遍布沙生植物的劉拐沙頭,腳下的黃河靜靜流淌。這里是磴口縣與阿拉善盟的交界處,也是沙漠與黃河“握手”之地。

      “我們把劉拐沙頭作為‘一號高地’,要在‘三北’工程攻堅戰中‘拿下’它。”賀偉華堅定地說。目前,巴彥淖爾市已與阿拉善盟等4盟市開展聯防聯治,五指握拳,打造世界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樣板。

      滾石上山、攻堅克難,面對茫茫沙漠,磴口又踏上新的征程。

      而一種精神,一種模式,一個樣本,是磴口縣75年腳踏實地的法寶,更是磴口縣走向未來的底氣。(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張曉雨 內蒙古日報記者 王宇天 許曉嵐 霍曉慶 薛來)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精品熟女少妇aⅴ免费久久|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 玩弄人妻少妇精品视频|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免费|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色午夜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专区| 国产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国产精品视频|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91精品视品在线播放|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网页大全 |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仑精品|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9久9久女女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婷婷| 最新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欧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色婷婷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久久我们这里只有精品国产4| 最新国产精品无码| 韩日美无码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青草|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