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信訪代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聽說信訪也能代辦了,本來想試試看,結果代辦員實地走訪后,真的給我協調解決了耕地減產補償和邊角地征收這么難辦的大事情。”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上禿亥村相大娘喜笑顏開。
“現在我們能吃上水了,院子也整修好了,這全得感謝你們。這才是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實事呀!”托克托縣南坪社區信訪代辦員回訪宏利小區居民時得到高度評價。
“小區供熱管網和二次加壓站都改造完成了,今年冬天不再冷了。”玉泉區藍色港灣業主委員會代表給萬錦社區信訪代辦服務點送來感謝錦旗。
這是自今年呼和浩特市全面推行信訪代辦制以來,各地積極開展代辦服務,窗口前移打通服務信訪群眾“最后一公里”、優化信訪生態的縮影和實踐成果。
信訪,一頭牽著黨心,一頭連著民心。
為了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信訪工作拓展和延伸,不斷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使群眾反映的問題在基層“有人接、有人管、有人辦”,呼和浩特市將推行信訪代辦制作為信訪問題源頭治理的重要載體。
在全市范圍內推行信訪代辦工作,建立村(社區)、鎮(街道)、區三級信訪代辦制度,即在每個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設立了信訪代辦點,鎮(街道)在綜治工作中心或指揮中心設立信訪代辦站,區級在區信訪聯合接待中心成立了信訪代辦中心,并通過代辦員及時就近受理群眾訴求,全程代辦基層群眾信訪。
走進回民區海西路街道海西路社區信訪代辦點,桌上的標識牌、流程圖、宣傳資料等一應俱全,讓前來咨詢的群眾一目了然。
“信訪代辦點工作流程,讓群眾一看就能懂,一來就能辦。”社區網格員、信訪代辦員任婷婷介紹。
海西路社區老舊小區那日斯巷的商品樓在改造過程中,商品樓居民因為要求盡快解決小區下水管道堵塞嚴重、小區路面破爛問題,而與施工隊產生了矛盾。商品樓居民因此事遲遲得不到解決而十分苦惱,于是便聯系到了海西路社區網格員、信訪代辦員任婷婷。
得知該情況后,任婷婷馬上聯系住建局有關部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經理部負責人、海西路街道辦事處負責同志和商品樓居民,協商討論解決辦法,并協商制定出了解決措施,同時申請利用政府老舊改資金等多種途徑解決下水道堵塞等問題。
在任婷婷積極協商調解下,商品樓居民與老舊改施工方就遺留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并簽訂了調解協議書。事后,商品樓居民一致表示對解決結果很滿意。
信訪代辦是建立在群眾家門口的“排憂站”。全面推行信訪代辦制是首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重要思想的務實舉措,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踐行“浦江經驗”的生動實踐。
三級信訪代辦員化身矛盾糾紛化解排頭兵,走村入戶實地了解轄區內的信訪問題和矛盾隱患,主動代辦排憂解難,不斷推進村(社區)實現“家里的事情家里辦、鄰里的事情協商辦、民生服務的事情幫著辦”,鄉鎮(街道)實現“幫扶救助主動辦、社會事務統籌辦”,旗縣區實現“重點(疑難)事項領導辦”。變群眾“上訪”為代辦員“下訪”,變“被動化解矛盾”為“主動解決問題”,及時有效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首府各地區信訪代辦服務機構紛紛在“訪民情、解民憂”上“出實招、解實題”。
新城區東風路街道信訪代辦服務站堅持“周約訪”制度,黨工委書記作為首要代辦員主動約訪信訪人;玉泉區西菜園街道信訪代辦服務站對受理事項舉一反三,爭取“代辦一個問題,解決一類難題”;賽罕區逐鄉鎮(街道)開展信訪代辦業務督查培訓,著力提升代辦工作質效,降低群眾信訪成本;托縣深入踐行村、鎮、縣三級書記抓信訪代辦工作機制,定期研究推動解決代辦事項……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1484個信訪代辦服務機構3915名信訪代辦員,實現信訪代辦平臺全覆蓋。共排查矛盾問題3166件,代辦信訪事項2864件,化解2445件。(記者 鄭學良 通訊員 薛曉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