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2月13日電(奚金燕 林锘)在中國人的習俗中,過年少不了趕集。“走!逛市集去”,春節期間,在閑暇之余很多年輕人選擇拉上三兩好友“沉浸式”體驗一場市集。“趕集”已然成為當今年輕人社交圈里的熱詞,也為推動城市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增添活力。
承載童年記憶的鄉村市集
歲月悠深人情暖,余味繚繞是醬香。杭州的新春年味彌漫,徑山鄉村市集上,各式醬貨氤氳出熟悉的人間煙火味,醬鴨、醬肉、春卷等一字排開,被一縷縷醬香吸引的還有很多年輕人。
“00后”游客張哲宇逛完后表示,沒想到在品嘗醬香的同時,還能感受到江南醬文化,“很適合當年貨,買了好幾樣,帶回去送家人。”
“現在很多年輕人越來越注重養生,有幾個女孩子過來說想要減鹽、零添加的食品。”攤主張阿姨說。多家攤主表示,現在很多醬貨在傳承古法的同時不斷創新制作技藝和烹飪方式。
除了地道的醬香味兒,傳統民俗與現代生活的結合讓鄉村集市“出圈”。原汁原味的鄉土味、煙火氣和契合年輕人審美需求的視覺設計和打卡玩法,山野風物依托短視頻的傳播,激活鄉村市集的流量,也激發了鄉村的能量。
江畔邊的雜草和樹枝,古色古香的手工制作燈籠,一個個由本地的竹子搭建而成的市集攤位,讓人眼前一亮。在桐廬山野風物市集,記者了解到很多前來打卡的游客都是通過社交媒體了解到這個市集的,“來之前做了攻略,這個市集主要是節氣和鄉村特色相結合,我們想來體驗人間煙火,感受一下詩和遠方。”
杭州鄉村市集。受訪者 供圖
在余杭“野堤雅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涌向“90后”的青山梅花糕非遺傳承人張如的攤位,“老底子味道只有紅糖和芝麻,我們在傳統梅花糕的基礎上做了更改,推出了芋泥、紅豆、芝麻等一系列能迎合年輕人口味的餡料。”據張如介紹,也會有很多“70后”“80后”帶著孩子來品嘗,地道的鄉土味兒承載著他們兒時的記。
鄉村集市的回歸與“出圈”,是民俗傳統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鄉土文化與鄉村經濟的碰撞,也成為新時代促進消費增長的重要發力點。
2023年,浙江省商務廳、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復評,評選出首批精品鄉村市集29個,精品鄉村培育市集14個,為人們循跡“打卡”提供了參考,助力帶動當地鄉村旅游和消費。
在“花樣市集”中體驗多元碰撞
除了鄉村土味市集,夜間經濟“沉浸式”的消費新場景也吸引來很多年輕人的目光。
“太傳神了”“真精細”“眉目之間的神情簡直就是本人”……杭州武林夜市上,肖像剪紙攤位吸引諸多路人駐足圍觀。一把小剪刀、一方紅宣紙,一邊觀察游客面容,一邊“飛剪走紙”快速操作,不到五分鐘,原本一張平平無奇的紅紙片就變成了一幅靈動神似的肖像剪紙藝術品。折疊的肖像一經打開,修剪完畢后,周圍的觀眾發出了贊嘆聲。
攤主林女士表示,肖像剪紙的受眾多為年輕人,“年輕人對傳統的窗花剪紙看得多了,但是肖像剪紙,有些人還沒看到過,很稀奇。”
專程從上海來杭州打卡的“95后”潘慧清說,“我在社交平臺上看到杭州的夜市特別火,也想來打個卡,淘點好物。”
2023年數據顯示,浙江省夜間消費對消費貢獻率達到54.84%。“夜市是我們年輕人的一個聚集地。”武林夜市相關負責人葉連忠表示。據悉,武林夜市去年節假日日均客流量10萬人次,高峰期高達16.8萬人次,已經成為杭州“流量街區”的C位。
杭州國風市集。 林锘 攝
除了鄉村市集、夜市,國潮風市集也備受年輕人歡迎。在運河拱宸市集上,記者隨著人流來到國風印象服飾攤位,攤主許女士是位“85后”傳統文化“狂熱粉”,她指著古裝上的刺繡邊介紹,“我做這些古裝已經十多年了,每件衣服刺繡都是我一針一針繡上去的。近幾年根據年輕人的喜好,我會加上很多新潮元素。”
“我們貼合年輕人的審美方向,推出了多款新品。”西泠印社工作人員介紹,年輕人充滿朝氣,向往自由,“老字號”要與年輕群體同頻共振就需要煥發“少年氣”。
記者走訪了多處市集發現,年輕攤主占比較高,“市集經濟”和線上直播融合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一位“90后”的龍泉青瓷文創攤主表示他在直播間認識了很多年輕粉絲。寶馫香局攤位負責人戚女士也表示,“我們在各大線上平臺都有售賣,很多年輕人來線下攤位的時候都說是刷著刷著我們的非遺短視頻就愛上了傳統文化。”
傍晚時分的杭州“官河夜市”。 奚金燕 攝
市井百集,聚攏來是煙火,攤開來是人間。在數字消費和直播電商平臺加持下,越來越多年輕人涌入市集,也為這一傳統生活場景注入了無限可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