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銀川11月22日電 (記者 李佩珊)正值寧夏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樹埋土越冬之際,11月20日至22日,以“戈壁灘上的葡萄酒產業”為主題的“駐華使節地方行”活動在寧夏展開。來自加納、保加利亞、日本、澳大利亞、德國5個國家的13位駐華使節、外交官和外國地方駐華機構代表走進賀蘭山東麓腳下風格各異的葡萄酒莊,沉浸式體驗寧夏葡萄酒文化的獨特魅力。
駐華使節、外交官和外國地方駐華機構代表在賀蘭神酒莊了解葡萄藤埋土工作。 中新網記者 崔楠 攝
冬日的賀蘭山東麓腳下別有一番景致。釀酒葡萄園里,工人正在有序進行葡萄藤埋土工作;釀酒車間內,秋日喜獲豐收的串串葡萄已在發酵桶內變身美味佳釀;酒莊民宿內,絡繹不絕的游客體驗著別樣的假日樂趣。駐華使節團代表置身其中,享受片刻寧靜的同時,也紛紛進入葡萄園內,動手體驗埋藤的樂趣。
德國駐華大使館食品與農業參贊鄧菲(右)品鑒寧夏葡萄酒。中新網記者 崔楠 攝
作為中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種植區和酒莊酒產區,“冬藏埋土,春分出土”是賀蘭山東麓葡萄種植的獨特方式。冬季來臨之時,酒莊對葡萄藤進行修剪并用土壓埋,幫助葡萄藤順利度過嚴冬;春分時節,則將葡萄藤從土壤中重新挖出來,上架、綁扎。對于氣候干旱的寧夏而言,覆土冬埋,不僅能夠起到保溫抗凍的作用,還能減少水分蒸發,有利于來年出土展藤。
從志輝源石酒莊陸玖廣場遠眺正在賀蘭山下建設的運動園區。中新網記者 崔楠 攝
這樣的綠色發展方式,貫穿著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始終。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基地建設是寧夏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之一,30余年間,寧夏將葡萄酒產業和加強黃河灘區治理以及生態恢復結合起來,集中建設了195公里釀酒葡萄種植長廊。在葡萄園“深溝淺種”的種植方式和節水灌溉技術的助力下,35萬畝荒灘變成了綠洲,曾經的廢棄礦坑變成了生態酒莊,葡萄園區變成了攔蓄工程,實現了葡萄酒與生態修復、環境保護、污染治理有機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推介會上,加納駐華大使溫弗雷德·哈蒙德致辭。中新網記者 崔楠 攝
“若不是親眼所見,我很難相信寧夏可以把大片荒涼的戈壁灘變成郁郁蔥蔥的‘綠色海洋’,并且能夠生產出優質葡萄酒。”站在釀酒葡萄園內,加納駐華大使溫弗雷德·哈蒙德發出由衷感慨,“小葡萄”成就了寧夏的綠色“大生態”,“如果想在中國尋找綠色發展方面的投資合作伙伴,我一定會推薦寧夏。防沙治沙的麥草方格、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寧夏有太多故事值得向世界講。我也很期待在加納喝到寧夏的葡萄酒。”
行走間,讓駐華使節團代表驚奇的,不只是葡萄酒產業的綠色發展之路,也有葡萄酒產業助力寧夏脫貧的生動體現。據統計,寧夏葡萄酒、枸杞等產業每年為農民提供超25萬個崗位、超20億元(人民幣,下同)收入。走進酒莊銷售展示間內,經過培訓的當地村民當起主播,通過屏幕直播帶貨的場景也吸引了駐華使節團代表的眼光。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樊思明(左三)被賀蘭神酒莊工作人員直播帶貨的場景吸引。中新網記者 崔楠 攝
隨著葡萄酒產業的快速發展,賀蘭山東麓也成為了游客到訪寧夏的必選之地。親子采摘、研學體驗、自釀酒體驗、品鑒休閑、觀星露營……在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文化旅游打開了酒莊的多棱面,釋放了寧夏文旅融合業態的更多可能。
“在賀蘭山東麓,每一座酒莊都如同一座寶藏值得游客探訪。”德國駐華大使館食品和農業參贊鄧菲表示,德國葡萄酒現在也加入了文旅的概念,這點與寧夏很切合,“希望與寧夏在農業、文化、旅游等方面有進一步的合作落地。”
保加利亞駐華使館臨時代辦約爾達諾夫同樣表示,保加利亞和寧夏在釀酒葡萄栽培、釀造、銷售等多個方面都有深入合作的空間。“我們將通過組織有關葡萄酒鑒賞、旅游活動及召開研討會等形式,提高兩國消費者的認知和興趣,為兩國葡萄酒行業的發展創造更優環境。”他說。
行走間,駐華使節團代表與寧夏已結下深厚友誼。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葡萄和一款款匠心釀造的美酒,既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民眾造就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宜居的塞上江南,也為寧夏打造出一張走出國門、對話世界的“紫色名片”,更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搭建起深化交流、攜手合作、互利共贏的平臺。(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