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四號B星正式接替A星 為更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服務
記者從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了解到,今天,經過近一個月的漂移及業務調試后,風云四號B星(以下簡稱“B星”)成功接替風云四號A星(以下簡稱“A星”),在東經105度的靜止軌道上恢復業務服務。B星軌位調整后,監測范圍進一步西移,能為更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服務,提供天氣預報、防災減災救災等所需數據支撐。
B星于2021年6月發射升空,此前在東經133度開展監測業務服務。今年2月1日,B星從東經133度起漂;2月19日,定點至東經105度,此后又經歷了半個月的業務調試,在3月5日恢復業務服務。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運行控制室副主任鄭旭東介紹,此次業務調整是基于對東經105度主業務位置觀測的連續性考慮,由B星接替A星在新的軌道上開展監測業務服務。目前,B星正處于“年富力強”階段,星地系統運行良好,且時空分辨率能達到1分鐘、250米,技術性能更優。軌位調整后,B星將在強對流天氣監測預警,特別是突發性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監測中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撐。
據悉,B星接替A星后,A星已于3月5日同步啟動漂移。A星將從東經105度漂移至東經86.5度,繼續開展觀測及服務。
新聞鏈接:“功勛卓著”的風云四號A星
微信啟動頁面的地球圖片曾由它成像、參與過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值班監測、各種大型賽事活動現場及救災第一線都有它的身影......回顧風云四號A星(以下簡稱“A星”)的“一生”,可謂“功勛卓著”。
作為我國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星,A星于2016年12月11日發射,2017年5月漂移至東經105度赤道上空,至今已服役超過7年。A星定位為科研試驗星,后又承擔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觀測業務,它如同夜空中的守護者,時刻注視著地球,記錄著天空中的變化,為服務國計民生和全球用戶作出重要貢獻。
A星裝載有靜止軌道輻射成像儀、靜止軌道干涉式紅外探測儀、閃電成像儀和空間天氣監測儀器包等載荷,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溫濕度三維探測,是世界氣象衛星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A星不僅在技術上實現領先,更在氣象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截至2023年12月,以A星為代表的風云家族,為全球129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氣象衛星數據產品和天氣服務。此外,全球92個國家的1400多名學員接受了相關技術培訓。
2017年,A星先后發布首批圖像和數據、完成在軌測試、完成在軌交付,標志著中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系統實現更新換代。從9月25日17時至28日17時的4天內,手機微信啟動頁面的地球圖片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全世界范圍公開的第一張完整的地球照片,更換為A星的成像圖。
2018年5月8日,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云二號到風云四號A星的業務切換,開創首顆試驗星直接投入業務運行的先河。
2022年1月,A星正式承擔起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的值班任務。在全球范圍內,無論是在臺風、強對流、洪澇、火災、火山噴發、干旱、高溫還是冰雪災害等各類災害監測評估中,它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支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全面早期預警倡議,以及國際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和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總臺央視記者 劉璐璐 谷星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兩會受權發布丨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 2023年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總產值超過1.4萬億元
- 兩會受權發布丨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完成今年發展目標任務,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 兩會受權發布丨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劃,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 油價年內第三次上調 加一箱油多花約5元
- 兩會受權發布丨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
- 兩會受權發布丨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 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必須增強信心和底氣
- 兩會受權發布丨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 兩會受權發布丨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