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兩會:畬族委員上“委員通道”話家鄉巨變
中新網南昌1月22日電 題:江西兩會:畬族委員上“委員通道”話家鄉巨變
記者 吳鵬泉
“您剛才問畬鄉民眾現在過得怎么樣,我可以很驕傲地告訴您:畬鄉的日子蒸蒸日上,畬鄉的面貌日新月異。”22日,在江西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上,畬族委員吳運忠回答中新網記者提問時分享家鄉的巨變。
當天下午,江西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在南昌開幕。開幕會前,首場“委員通道”迎來4名江西省政協委員答記者問。寒潮來襲,盡管氣溫驟降,但“委員通道”前面還是排起了隊,記者們爭相舉手提問,委員們從容接題回答。
畬族是江西唯一聚居性的少數民族。“畬族,又稱山哈,意思是住在山里的客人,狗和鳳凰是畬族的圖騰,我們的服飾一般以紅藍黑為主顏色,繡有畬族刺繡花紋。”理著精神寸頭、戴著黑色眼鏡的吳運忠,指了指身上的民族服飾介紹道。
這位“土生土長”的畬鄉人,如今是江西永豐縣龍岡畬族鄉鄉長,“畬鄉是我的根,我在這里出生、生活、工作,它見證了我的一路成長,我也見證了它的全面發展。”
在吳運忠兒時的記憶里,“老少邊窮”是龍岡畬族鄉的代名詞。“十幾年前我從老家到南昌讀大學,要搭乘摩托車到鎮上,坐4個小時大巴車后轉坐3個小時火車,再坐1個多小時公交車,換乘四種交通工具,前后要8個多小時。”回想起大學求學經歷,吳運忠仍記憶猶新。
“如今,龍岡交通四通八達,省道穿境而過,十來分鐘就可以上高速,到南昌只要三個小時,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戶。”吳運忠用從“跋山涉水”到“一馬平川”形容家鄉的交通變化。
變化的還有環境。原先,龍岡畬族鄉不少畬民住在深山里,采購物資極為不便,當地先后通過移民搬遷等政策,讓100多戶居民在鎮上建起了新房子,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小洋樓,用上了衛生廁。
吳運忠說,近兩年,龍岡畬族鄉投入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項目資金超過1.5個億,投資4600萬元新建了中心小學,投資3000余萬元改造了污水處理和自來水,教育軟硬件設施和人居環境大幅改善,村民的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道路通了,環境美了,龍岡畬族鄉的人氣也隨之提升。近年來,該鄉大力發掘紅色文旅、綠色產業、藍色畬鄉的三色資源,開展紅色研學,舉辦畬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烏飯節系列活動,去年吸引十萬余人次游客前來“打卡”游玩。
“去年十月,臺灣少數民族旅行團慕名走進龍岡。”吳運忠向現場記者發出邀請,歡迎大家到龍岡畬族鄉來品畬鄉美食、住畬鄉民宿,“畬鄉人民淳樸、熱情好客,無論什么時候客人來,都倒上畬鄉美味的山哈酒、奉上香甜軟糯的黃元米果。”(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