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鳥時評:建設美麗中國,共繪錦繡河山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意見分為10章共33條,聚焦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路徑、重點任務、重大政策提出細化舉措,主要部署了以下重點任務: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示范樣板、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全民行動、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等,從不同角度提出美麗中國建設的一攬子激勵性政策舉措,調動各方面共建共享美麗中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生態興則文明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人民群眾對天藍、地綠、水清的向往,全國各地在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變革上下狠功夫,在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上攻堅克難,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如今,天朗氣清、繁星閃爍的景象越來越多,山林茂盛、綠意盎然的美景越來越多,水清岸綠、鳥歡魚躍的畫卷越來越多,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為當代計,為萬世謀。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美麗中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力行。”意見的發布,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明確了“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貫徹落實意見精神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算好生態賬,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草木植成,國之富也”,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從昔日“高、遠、冷”,到如今“綠、美、香”,塞罕壩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從兩次爆發全湖性藍藻,水質急劇下降,到重現“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洱海成為人們向往的“詩與遠方”,實踐充分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算好生態賬,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依托山水生態等資源基礎,深挖文旅融合優勢,推動康養、研學、旅居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打好生態牌,用美麗環境裝點美好生活。“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回應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新期待,將“詩畫山水”鑲嵌到日常生活,人民群眾向往的美好生活圖景才能徐徐展開。打造生態牌,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著力解決惡臭、餐飲油煙等人民群眾身邊的污染問題,守護好窗外的“清新空氣”“藍天白云”。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讓人民群眾可以“擁一處青山,攬一彎清泉”。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用干凈土地保障人民群眾“吃得安心、住得放心”。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快“無廢城市”建設,讓人民群眾的生活少一些“垃圾”,多一些“綠色”。
守牢安全線,以生態安全保障生存安全。安全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共同家園,保護生態環境,守護生態安全,就是守護生存安全。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在守牢安全線上一絲不茍、一寸不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形成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國家生態安全防護體系。筑牢安全線的“四梁八柱”,統籌推進核與輻射安全、生物安全,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堅持預防為主,鍛強各方責任鏈條,分層分類構建安全防線,以居安思危的底線思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不斷提升風險預警監測和應急響應能力,守好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起揚帆正當時。新征程上,凝聚“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思想共識,攜手同心、砥礪前行,積極投身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實踐,共繪更加多姿多彩的錦繡河山,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作者:艾佩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