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文局成立智能翻譯實驗室 為國際傳播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中新網北京9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由中國外文局與鵬城實驗室主辦的人工智能與國際傳播高峰論壇日前在京舉行。論壇以新技術賦能國際傳播為主題,深入研討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和加強國際傳播工作議題。中國外文局翻譯院智能翻譯實驗室在會上正式成立揭牌。
中國外文局局長、中國翻譯協會會長杜占元指出,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也深刻改變著國際傳播的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把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機遇,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事關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要聚焦戰略引領、強化技術創新、加快融合發展、深化跨界合作、遵循傳播規律,充分集結跨領域的資源力量,推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人工智能發展協同共進、實現新的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則表示,外文局作為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出口單位,站在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事業的新起點和最前沿,承擔著黨和國家對外宣傳重任。鵬城實驗室將攜手外文局,肩負國家使命,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開源、開放、共建、共享”為宗旨,聚合國內外優勢資源,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國際傳播產業深度融合,助力國際傳播建設向著更加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論壇期間,中國外文局與鵬城實驗室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旨在加強人工智能與媒體融合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全面實施精準傳播聯合行動,共同促進國際傳播事業融合發展。中國外文局翻譯院智能翻譯實驗室正式成立揭牌,依托實驗室平臺,發揮優勢、凝聚力量,明確任務、推進項目,力爭通過實驗室建設賦能新時代翻譯行業和語言服務行業科學健康發展,充分運用科技進步成果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認為,人工智能技術與國際傳播工作的融合,對加強國家翻譯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是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助力打通國際傳播“最后一公里”。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百精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響新聞媒體的生產模式和傳播模式,推動國際傳播向著更加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成為影響國際傳播格局的重要變量。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人工智能既是抓手,同時也是支撐、保障和方向。
論壇還舉行了“人工智能時代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翻譯技術、翻譯標準與國家翻譯能力建設”兩場平行分論壇,與會人員圍繞論壇主題,開展深入研討交流。論壇期間,中國外文局翻譯院智能翻譯實驗室發布了《翻譯技術發展共同行動計劃》,鵬城實驗室發布了“絲路2.0多語言翻譯平臺”,該平臺將通過預訓練大模型遷移學習以及精準可靠的數據構建,提供面向不同應用場景的翻譯服務,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