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景明居社區書記王鳳: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又回來了
靚景明居社區書記王鳳: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又回來了
5月7日,通州區楊莊街道靚景明居社區解封。
“大家臉上有笑容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又回來了。”靚景明居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王鳳介紹社區封控11天,大家并沒有消沉,凝心聚力守護家園。
一起并肩戰斗后,王鳳說社區居民對居委會有了新的認識,關系也更親近了,“他們在走近我們、了解我們,我們也被他們感動著。”從事社工12年來,王鳳說社工群體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理解和認可,而這,也正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一夜無眠
4月26日傍晚,因社區有居民初篩陽性,靚景明居社區隨即進入只進不出的封控狀態。當時,剛好碰上幼兒園放學,社區內滯留了大量孩子、家長和老師。
社區出現疫情時,王鳳請了病假正在醫院看病,聽到消息后,她立刻收拾東西趕了回來。
“除了滯留在小區的幼兒園孩子、家長,還有很多裝修工人、快遞人員,以及帶孩子來小區遛彎、遛狗的人。”王鳳介紹說,當天一共有416人滯留,他們雖然不是本小區居民,但居委會同樣有責任把他們安置好。
幼兒園安置一部分人員后,王鳳把其他人帶到居委會,一邊安排晚餐一邊上報商討解決辦法,“大人還好,關鍵是要照顧好孩子。管吃管喝我們這邊沒問題,住的問題是真解決不了。然后,就不停地四處緊急協調,真是一個不眠之夜。”滯留期間,居委會工作人員找來紙筆帶著孩子們一起畫畫,盡量讓他們過得舒適、安心。之后,又緊急調配老師和醫生到現場,確保孩子們都能安然入睡。
由于事發突然,當天夜里有很多家長聚集到社區門口。一些家長情緒比較激動,有要闖卡的,還有要打12345的。王鳳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去解釋、去安撫。
按照要求,滯留人員需在社區進行一輪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結果沒問題后方可陸續離開。一直到4月27日早上,所有滯留人員全部離開社區。“完全恢復平靜是在早上7點42分,這一宿的仗可算是打完了。”王鳳說。
沒人退縮
一個不眠之夜后,王鳳和居委會工作人員沒有任何喘息時間,緊接著迎來了5天5輪核酸檢測任務。
從4月26日社區開始封控,包括王鳳在內的10名社工一直住在居委會。他們把活動室和舞蹈室臨時改為男、女宿舍,行軍床不夠就用凳子拼,凳子不夠就打地鋪。
剛封控那幾天,大家都沒時間吃飯,也吃不下,每天訂的盒飯剩下不少,“每天都在不停地說話、不停地工作,也不知道累,感覺大家全靠一股勁兒在盯著。”王鳳說。
4月27日凌晨,社區一名產婦有提前生產跡象,社工周羽丹緊急聯系閉環120送醫,并與產婦家人一直保持聯系。當天早上,孩子順利出生。王鳳說,看到產婦報喜的信息后,大家都莫名地激動,“我們沒耽誤這個孩子,母子倆都平平安安的。”
前兩天,產婦家屬到居委會送了一面錦旗,當時,周羽丹正對著電話抹眼淚——她剛上初一的兒子一個人在家。周羽丹是一名軍嫂,愛人在西藏工作。因為工作,周羽丹回不了家,居家隔離的兒子一日三餐只能吃方便面和外賣。后來,王鳳想辦法聯系上周羽丹所在的小區居委會,請他們訂工作餐時幫忙多訂一份給孩子送去,總算是解決了后顧之憂。
疫情來臨,居委會工作人員沒有一個人退縮,大家都在默默付出。社工楊然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老二只有6個月大。因為有哺乳假,楊然4月26日下午4點半下班,并沒有趕上封控。
“她跟我說要來時,我說,別來了,倆孩子太小,需要有人照顧。”第二天一早,王鳳下樓,迎面碰上了楊然。她說,那一瞬間,感覺像是看到了戰友,渾身充滿了力量,“我很心疼她,不想讓她回來。但看到她來了,我又無比欣慰。”
不再孤單
5月4日,靚景明居社區封控進入第9天。
王鳳說,雖然社區被封,但大家并沒有消沉,“不能說跟平時完全一樣,但這幾天大家臉上有笑容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又回來了。”
這一切,王鳳將其歸功于積極配合工作的社區居民和默默奉獻的志愿者們,“我們在這個崗位上,服務好居民是本職工作。但如果只靠我們這10個人,真的是承受不了。沒有他們(居民和志愿者),我們可能就垮了。”
封控后,社區志愿者隊伍第一時間響應,他們在核酸檢測、物資運送、外出就醫等環節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志愿者工作群里,王鳳經常跟大家一起交流,看到積極建言獻策更是感動不已,“大家齊心協力,這讓我們不再感覺孤單。”王鳳說,這次留守在居委會的社工只有10個人,但背后卻是默默無聞的一群人,“是他們在支撐著我們往前走,這種幸福感和安全感無以言表。”
做社工12年,王鳳始終認為,居民不能關上門只把屋里這幾十平米當作自己的家,“打開門,整個小區都是我們的家。”這一次,王鳳看到了大家齊心協力守護家園的熱情。
王鳳說,之前可能很多人不太在意居委會,也不了解居委會。并肩戰斗過后,大家對居委會有了新的認識,關系也更親近了。這些天,不時有居民給居委會送來牛奶、水果,很多人不留姓名放下就走。
“在居委會最需要幫助時,是居民們伸出了援手。他們在走近我們、了解我們。”現在,王鳳愈發感覺,社工群體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理解和認可,而這,也正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新京報首席記者 孫海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