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地緣格局正在發生深刻改變
8月18日,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韓國總統尹錫悅在美國馬里蘭州戴維營舉行峰會,隨后發表《戴維營精神》《戴維營原則》《協商約定》3份文件。此舉非同尋常,因而受到世界各國廣泛關注,戴維營峰會被認為將深刻改變東亞地緣格局。
特點
在戴維營峰會發布的文件中,將峰會定位為“歷史性時刻”,“期待將美日韓三方合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此次美日韓三國峰會及所發表的聯合聲明之所以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因為它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而是一系列相關事件發展的結果。
美日是二戰后就一直存在的長期聯盟,在美日韓三邊聯盟的形成中,韓國具有指標性意義。尹錫悅于2022年5月就任韓國總統后,韓國政府在當年年底即發布了追隨美國所謂“印太戰略”的《自由·和平·繁榮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報告。
美日韓三邊聯盟的形成,最大的障礙來自韓日關系中的歷史問題和島嶼主權歸屬爭端。在歷史問題上,尹錫悅主動降低身段,宣布用韓國企業捐款籌資的形式,解決日本侵略韓國期間的勞工補償問題。3月16日至17日,尹錫悅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這是韓國總統時隔12年后專程造訪日本,重啟中斷12年的首腦雙邊訪問。這一些列舉動,客觀上成為此次美日韓三國在戴維營舉行峰會的準備和鋪墊。
峰會召開前,美國政府表示:三國領導人將揭開三邊關系新篇章。韓國《中央日報》認為,戴維營峰會“體現美國對三邊關系的重視,意味著三邊關系將迎來重大升級”。
三方峰會召開之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還發表專題講話表示,在三國面對地緣政治競爭、氣候危機、俄烏沖突和核危機考驗的背景下,日本和韓國作為美國的地區和全球核心盟友,不僅對三國至關重要,是整體力量的“倍增器”。布林肯強調:“這是美日韓之間首次舉行峰會,將實質推動三國從安全到經濟,從人道主義援助到關鍵新興技術等各種共同優先事項上的務實合作。”
內容
地緣關系是以地理、地區的聯結為基礎紐帶的國家間關系,主要涵蓋地緣政治、地緣經濟與科技、地緣軍事等方面。此次美日韓三邊峰會所涉議題和所簽署、發布的文件,也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
在地緣政治方面,韓國總統尹錫悅在8月15日的光復節講話上表示:“日本已是同韓國共享普世價值,追求共同利益的伙伴。”這番講話因為與此前韓國領導人的表態大不相同,也不符合韓國民意,因而導致其國內輿論嘩然。在戴維營峰會發布的文件中,一再強調“自由開放”和“民主”的所謂“共同價值觀”。這不僅是美日一直強調的“價值觀外交”的體現,也與以美國為主導的“印太戰略”構建所謂“價值觀聯盟”一脈相承。
在地緣經濟和科技方面,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從特朗普時期的“脫鉤”到拜登時期的“去風險”如出一轍,意在通過經濟打壓和科技封鎖遏制中國崛起。2022年8月,拜登簽署國會兩黨通過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對中國的芯片和科技發展實行“小院高墻”式的政策遏制。今年8月9日,拜登簽署對華投資限制令,標志著美國對華遏制從經貿、科技,向金融領域拓展。
在戴維營峰會發布的文件中,三方強調“專注于在經濟安全和技術領域建立強有力的合作”,尤其是加強在半導體、生物技術、關鍵礦產、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方面的“出口管制”,以防止“新技術被用于威脅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軍事能力”。對此,日本緊緊跟隨美國的政策,韓國因為在經貿上從中國獲益巨大,在對華“脫鉤”“去風險”上并不積極,但最終恐怕難以違背美國的意志。
加強三邊地緣軍事關系,打造亞洲版“小北約”,無疑是此次美日韓戴維營峰會的主旨,也是所簽署文件中的關鍵內容。輿論廣泛認為,美日韓亞洲版“小北約”軍事聯盟架構已基本成型,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建立相關機制。建立、運行和完善一套機制是一個聯盟形成的基本標志。例如,北約有年度峰會和各種專業運行機制。此次美日韓戴維營峰會發布的文件宣布建立的機制包括:國家領導人會議機制,即三國領導人每年至少舉行一次峰會;部門領導人專業會議機制,即繼續已經實行或部分實行的三國外交部長、國家安全顧問年度會議機制,繼續三國財政部長年度會議機制,新增三國工商部長年度會議機制。
二是加強聯合軍演和情報共享。在戴維營峰會發布的文件中,明確表示美日韓三方將加強年度和其他冠名聯合軍演,以及相互之間的情報共享。
在聯合軍演方面,此前美韓的年度例行軍演主要有“關鍵決心”和“乙支自由之盾”軍演,美日聯合軍演包括例行的“利劍”聯合軍演等。由于種種原因,美日韓三國的聯合軍演此前尚未有過。在此次戴維營峰會的聯合記者會環節,拜登明確表示,美日韓三國將開展多領域軍事演習,以將三邊防務合作提升到全新水平。這將是美日韓三邊軍事聯盟正式形成的標志。
拜登雖然稱此次峰會不針對中國,但美國為落實所謂“印太戰略”構建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美英澳“奧庫斯”機制,以及所謂“印太經濟架構”,包括此次戴維營峰會力求構建的美日韓三邊聯盟,都具有針對中國的明確指向。
影響
由于美國本身是美洲國家,在維系全球霸權時,拉幫結派拼湊一個聯盟來實現美國的利益訴求,是它在世界各地都采用的基本模式。這個模式的基本做法就是拉一派打一派,以犧牲地區國家利益為代價來維護美國的利益。這樣的做派,影響是極其惡劣的。
一是惡化地區局勢。日本和韓國是美國在亞洲最主要的兩個盟友,駐日、駐韓美軍是美國在亞太地區規模最大、陸海空軍種齊全的駐軍。2022年12月,日本發布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計劃大綱》和《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防衛政策三文件,不僅標志著日本掏空和平憲法發展進攻性軍事能力,也顯示日本正在深度加入所謂的“印太戰略”,并在美國的地區霸權中承擔更多任務。
對韓國而言,由于和中國一樣同是日本歷史上殖民、侵略政策的受害者,很長時間內在歷史問題上與中國同聲相應。隨著所謂“印太戰略”的實施和中美關系的緊張,韓國既不敢無視美國的需要,也無法完全倒向美國,只得在中美之間采取大致平衡的政策。但是,尹錫悅政府上任后,放開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至此次加入美日韓戴維營峰會,事實上已經大幅倒向美國。
隨著日韓與美國更緊密綁定,地區間很多問題的處理上,彈性空間和回旋余地將會被壓縮。地區大國之間的關系緊張,無疑將導致地區局勢的顯著惡化。
二是加深冷戰陰影。“冷戰”一詞來自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他在1945年10月19日發表在《論壇報》的文章中使用“冷戰”一詞來描繪核戰爭陰影下的世界。冷戰無疑是20世紀下半葉世界局勢的主要特征。近年來,美國在印太地區疊床架屋構建針對中國的聯盟,這一點與美國構建北約針對蘇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使得世人普遍擔心一場“新冷戰”已經展開。
事實上,世界各國包括美國的盟友,并不希望美國強加給世界一場“新冷戰”。即使是在經貿和科技領域,各國也不希望發生中美對抗,這也是拜登政府將對中國“脫鉤”改變為“去風險”的重要原因。
三是給日韓帶來危險。美國拉日本、韓國組建亞洲版“小北約”搞所謂安全合作,實質上是將兩國推向危險境地。美國的全球霸權策略即所謂的“離岸平衡”,就是力圖使區域國家之間的力量相互抵消,使得美國作為地區外國家,加入最小的外力,就可以使局勢向有利于美國的方向轉化。
從現實來看,美國拉日韓組建新的聯盟,就是要借日韓之力遏制中國,替美國在“新冷戰”的最前線站崗放哨。在美日韓三國戴維營峰會召開之際,《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說,如何讓日韓兩國相信美方的努力“不會以犧牲他們的利益為代價”,將是拜登在這次峰會中面臨的挑戰之一。這個話說得比較委婉,但含義非常明確,即美國的意圖就是把日韓系到一根繩上,形成在外交、軍事和經濟上遏制中國的鉸鏈。而這,并不是為了日韓的利益。日韓愿意為了美國犧牲自己的利益嗎?對此,不僅中國,日本、韓國等區域國家都要保持高度警惕。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