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入塵煙》導演:找海清演電影并不是為票房
中新文娛8月17日電 8月15日,由新浪娛樂和北京國際電影節聯合主辦的新浪潮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以“從電影節走出的電影人們”為主題,邀請電影《隱入塵煙》導演李睿珺、《媽媽!》導演楊荔鈉、《宇宙探索編輯部》導演孔大山一同分享他們與電影節的故事。
論壇伊始,與會嘉賓作為業界資深的電影人,分享了各自與電影節有關的印象深刻的趣事和經歷。
李睿珺導演對給過他諸多支持的鹿特丹電影節印象深刻,在那里他第一次見到了洪秀賢導演、蔡明亮導演等眾多知名電影人,每天在電影院看各種電影。他說,“鹿特丹是一個沒有紅毯的電影節,它把第一次來參加電影節的年輕導演全都安排在離電影宮最近最好的酒店,以此來鼓勵年輕導演。”
楊荔鈉導演講述了自己帶著第二部作品出現在萊比錫電影節的經歷。她說,“我第一次看到我的作品在大銀幕上被放大,看到我的作品被討論,甚至是被批評。”這讓她真切體會到所做的工作多么有意義。
對于孔大山導演來說,電影節為他提供了很多奇妙的緣分。他在第一屆平遙電影節認識了現在的搭檔——《宇宙探索編輯部》的編劇和主演王一通、攝影指導老馬等人。今年帶著這部電影再回到第五屆平遙電影節,讓他感慨良多。
電影創作需要面向市場,需要與大眾和市場達到某個平衡。在某產業論壇上,有嘉賓就提出“導演要有產品經理心態”的說法,認為導演要把電影當做一個產品,對作品、對市場和觀眾要有判斷。
楊荔鈉在拍攝《媽媽》過程中完全不了解“產品經理”的概念,但是她認為,電影創作要有團隊,要有非常信任的制片人、宣發公司、投資公司,依靠他們的經驗幫助電影進入市場。尤其是“在做影片的時候,當你知道這不是一個很任性可以做的藝術電影的時候,要站在觀眾的角度去衡量,去考量怎么能做好這部作品。”從另一種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產品思維。
孔大山導演的《宇宙探索編輯部》選擇了軟科幻、偽紀錄片這種市場稀缺題材,在創作過程中并沒有注入“產品思維”。劇本創作中,郭帆導演在一稿二稿之前完全按照他的興趣和喜好去推進,后面給出的一些細化意見“也不是針對市場,而是為了讓作品更完整和完善”。在忠于創作、打磨作品的過程中,主創團隊自發地、衷心地希望給觀眾來帶更好作品,這也讓作品最終獲得了很好的反響。
李睿珺導演談到了選擇海清出演《隱入塵煙》的原因,這并不是出于對票房或市場考量,而是忠于創作本身,“如果要是行業的考慮,其實就不拍《隱入塵煙》這樣的電影了,你讓誰來演這樣的電影,都不是一個商業題材”。
李睿珺導演提到,海清曾在他的愛人生病時主動給予過幫助,他一直想報答這個人情。彼時她在FIRST青年電影展上提到中年女演員的困境,李睿珺導演剛剛完成《隱入塵煙》的劇本,他認為海清“合適這個角色,有足夠的閱歷,我當時就嘗試問問海清老師,如果她同意就是她,如果她不同意就全部用非職業演員。”
從電影節回到國內大眾市場,從小圈層的影評人、媒體到大眾之間的接受度,必然存在著差異化,論壇上,三位導演分享了他們對這些差異和轉化的看法。
李睿珺導演認為,做藝術電影是一個對話和交流的機制,創作者跟觀眾之間是平等的交流。但純粹的商業電影,更多的是服務機制,要了解你的觀眾是誰,要有產品思維、用戶思維。他呼吁市場上應該有更多多元的文化產品出現,這樣才是一個蓬勃的,有生命力的,繁榮的市場。
楊荔鈉導演認為:“哪一種觀眾都是好觀眾,因為他們夠好,因為他們夠挑剔,或者他們更有期待,所以我覺得對于電影人的標準,我們自己也要對自己要求高一點。”
關于如何實現作者的表達和市場偏好之間的平衡,孔大山導演認為,創作的時候,保持作者的風格和大眾的接受度并不矛盾,因為所有創作和技法都是為內容而服務的。
此外,李睿珺導演、楊荔鈉導演和孔大山導演也從各自的新電影出發,圍繞如今文藝片市場的困境和預期管理、新電影的創作過程等議題進行了分享。(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